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民间家书的档案价值,提出档案化管理是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从民间家书的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环节,探索民间家书的档案化管理路径,并提出在民间家书档案化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志君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此次征集家书的活动中,档案馆悄然缺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有资格征集家书,换句话说,档案馆收藏家书更合适一些,因为家书毕竟是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3.
余珍 《档案时空》2015,(4):9-11
民间档案是相对于“官方档案”而言的,是指普通民众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蕴涵着淳朴的泥土气息,反映的是普通民众思想、信仰和观念,承载着特定时代、领域或群体的社会生活信息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中. 一、民间档案的种类 1.从来源看,包括人民群众形成的档案和流失民间的原官方档案  相似文献   

4.
王媛  者明伟  吴娜 《兰台世界》2016,(24):56-58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档案不仅是家庭文化的组成内容,也是社会档案、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昆明医科大学通过建立"昆医记忆——校友家庭档案网"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家庭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探索出了一条民间档案共建共享、丰富社会文化、传承社会历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将家庭建档指导工作转化成为档案征集的前导性工作,可以解决民间档案征集的诸多问题.根据民间档案征集工作的需要,对现存的家庭建档指导工作的流程进行改进,可适当调整家庭建档指导工作各方的主体关系形态.  相似文献   

6.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社会记忆视角研究北京冬奥档案征集工作,可促进北京冬奥档案征集工作更好地开展,为今后重大活动档案征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将理论框架限定在社会记忆视角下,讨论社会记忆理论对档案征集工作的指导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分析总结北京冬奥档案征集工作的机制与成效,从征集制度、征集主体、征集时间三方面指出档案征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档案征集工作应当更加注重完善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加强记忆机构间的交流协作、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征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形式,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存价值。论文以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的民间保存现状为切入点,在分析民间与官方征集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对云南省民间瑶族文字档案文献遗产征集的进一步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8.
民间家书的定位及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 《山西档案》2012,(2):64-69
本文结合抢救民间家书的实践对家书和民间家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将民间家书分为八个大类,认为民间家书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对民间家书进行定位和科学分类,无论是对家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还是对家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大带给连战先生的惊喜,安徽力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哈尔滨:职工档案丢失可补办,国博征集民间家书逾三万封,山东对新一轮建馆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毛纳 《云南档案》2014,(5):35-37
本文将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这一活动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论述,并说明档案工作者及其普通民众在寻找、保护、保存和研究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文化先觉性和自觉性,这些先觉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唤起社会各阶层对城市记忆的责任感,并最终找到文化的归属感,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间抄本涵盖底层书籍和私文书的抄写形态,产生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各个阶层的传播使其由私密走向流通,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构成社会文化的背景。民间抄本成为各个阶层的集体记忆,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均依赖于抄写来参与日常生活。从民间抄本的生产、传播、阅读与使用等角度构建文本,是探究不同类型抄本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档案社会控制功能呈现为档案确认、防范与追溯下的社会控制行为。这种控制形态可划分为:当档案仍处于文件有效期时,主要用于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的控制。而当文件退出有效期,进入档案馆保存或处于文件的非现行阶段时,主要发挥社会记忆、社会认识或社会情感上的控制功效。  相似文献   

13.
通俗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广泛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当时,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及国内教育改革、财政状况的现实需要使得通俗图书馆成为国内一种社会教育事业。教育主管部门把通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进行制度设计,通俗图书馆不仅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有保障,而且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针对普通民众的借阅活动集中体现了通俗图书馆的“通俗”特色,这与社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Traditionally, an archive of family letters provides primary source materials for historians. The family archiv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does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 into the suffering of several Jews in Germany and France before and during World War II. It serves as a memorial to several individuals who were murdered by the Nazis. It is also a moving testimony of the cost of war. As such, it can be seen as contributing to the wider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Holocaust. But in addition, this family archive also opened an entire series of new relationships with previously unknown blood relatives scattered across the globe, with an artist drawing the archive into a creative remembrance project, and also with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ir community in Germany, which was my father??s birthplace. This family archive demonstrates values of archives parallel to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provides a meaningful illustration for how they can, in an unanticipated and unpredictable fashion, serve as a device for forging contemporary and ongoing famil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Ultimately, this archive of family letters, created in the midst of pain and anguish and death, has laid a new foundation of commemoration and remembrance.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兴盛的社会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图书与情报》2006,(5):132-13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统治由明初的严酷到中后期的逐步松弛,为民间书坊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市民的物质生活、阅读文化需求与满足提供可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向,文人与书商热衷于通俗文学作品创作,迎合了市民社会的需求,成为民间书坊勃兴的助推剂;与出版业相关的轮班制的废除及印刷业、造纸业的技艺提高为民间书坊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浓厚的人文意蕴也促成了民间书坊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记忆档案化是将社会记忆以档案的方式加以留存,档案记忆社会化则是将档案留存的记忆重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记忆。两者是一种双向转化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需要我们超越单向度的思维,在社会记忆再生产的统一性中把握双方的互化融合,认识到它们是“良药”,而非“毒药”。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方守彝的书信集《网旧闻斋书简》得其家传而见诸世,收光绪五年至十四年方守彝自作及代父方宗诚所作书信104篇,四万余字。书信之往来人物多为当时桐城派名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方守彝本身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这些书信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档案价值鉴定论作为档案鉴定理论是诞生以来认可最普遍的档案学思想,从档案的保存价值、价值判别主体、判别标准、价值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揭示了档案鉴定的一般规律,在中外档案鉴定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工作中得到普遍遵循。但是,价值鉴定论把档案的“保存价值”建立在档案“未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超出了档案工作者的能力极限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使档案鉴定陷入“主观臆测”的悖论。对此,档案鉴定应立足于鉴定环节的基本职能,从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本质出发,以档案的社会记忆作用为鉴定依据和标准,判别文件的“保存价值”,从主客体和主客观方面建构档案记忆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