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陕北庙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以庙会为依托,以祭祀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自发性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庙会活动由于其仪式古老而复杂,加上文化的原始性、多元性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机制",使之形成并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豫北民间传统庙会及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赛会等中国传统民间社会中的“香火之会” ,在许多地方是集祭祀、贸易、游乐等多项活动为一体的一方盛会。它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是乡村百姓满足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 ;同时大量的民间贸易充斥其中 ,因此它又有调剂余缺、通商惠工等经济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传统民间社会中的庙会实际上具备了多种社会调节功能。豫北民间的传统庙会形式对此体现得较为充分  相似文献   

4.
后土文化与后土崇拜在中国已经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轩辕黄帝设立扫地坛祭祀到明清北京地坛祭祀,历代帝王代表国家权威对后土祠进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康、维护社会的稳定。汾阴脽上后土祭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码,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后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价值意义,后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发展,期望在新的时代,后土文化能够得到全面挖掘、继承、发展和现代传播,让后土文化精神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起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的插花节与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都有着复杂的多层主题,而两个节日初始的内核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由旱作向稻作转型,或旱作与稻作并存的农耕祭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两个节日的祭祀内容、文化内涵、主题的流变、主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文化生态以及蕴涵在这一主题中的三个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认为插花节是昙华地区农耕旱作文化的载体,赛装节是直苴地区农耕稻作文化的载体.两个节日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的插花节与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都有着复杂的多层主题,而两个节日初始的内核是该地区生产方式由旱作向稻作转型,或旱作与稻作并存的农耕祭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两个节日祭祀内容、文化内涵、主题的流变、主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文化生态以及蕴涵在这一主题中的三个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认为插花节是昙华地区农耕旱作文化的载体,赛装节是直苴地区农耕稻作文化的载体。两个节日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  相似文献   

7.
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着火神信仰,豫东、豫北的火神信仰文化尤其丰富。火神庙会活动有组织化和非组织化两种形式,其中非组织化的庙会活动具有鲜明的惯习特点。火神祭祀对传统社会的民众具有强烈的心理调节功能,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原火神庙会的文化发展策略有: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庙会、创新庙会文化旅游产品、规范庙会活动区域管理、加大庙会文化价值传播。这些策略旨在加强对火神庙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对于南方庙会文化的研究比较冷清。就浙江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而言,它的历史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承载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曹娥江流域庙会在满足人们祭祀愿望、搞活地方经济、展示乡土特色文化、聚集本地民心等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比照历史,现今的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裂变和转型,如何进一步弘扬曹娥江流域庙会文化,利用庙会打造好地方文化名片成为有关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世俗化和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秦东地区保存了华山西岳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白水杜康庙会、华县下庙西岳庙会、韩城太史庙会、合阳东雷三官庙会等古庙会形式,在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精神引导与旅游推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1.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天等"峒信"侬智高的衣冠冢有比较长的历史,是壮民族为纪念侬智高修建的庙宇,祭祀活动历代相传、香火不绝,形成浓厚的侬智高庙会文化,主要有景搓节、春节大祭拜活动及其他祈福祈愿祈雨活动,这些文化反映壮民族对侬智高民族英雄地位的认可甚至于顶礼膜拜,也集中体现"峒信"壮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庙会逐步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兴力量,城市春节庙会对区域旅游经济有提升的作用。以太原春节庙会为例,春节庙会对短期旅游、民间文化、旅游产品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庙会组织连贯性不强、庙会内容和地方文化结合不紧密、庙会与旅游景点结合不紧密等。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庙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庙会是研究“小传统”的活化石。陕西省千阳县南寨山神庙会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山神会充分展现了农民的世界观、精神信仰、乡村精神、伦理观念等“小传统”。  相似文献   

15.
历史民俗文献是中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民俗文献是记述华北地区民俗事象的文献,华北地区因为环境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亚区,各民俗亚区的民俗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述特色。华北民俗文献按其类别可区分为三类:庙会文献、岁时文献和地方风土文献等。华北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为丰富与发展中国历史民俗学提供重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兼有藏书、讲学、祭祀三大功能。祭祀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书院祭祀主要有释奠和释菜两种仪式,但其祭祀对象又独具自己的特色。书院祭祀的形成有其历史和内在原因。书院祭祀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尤以对生徒的道德影响为最。而今辩证地看,书院祭祀是一种环境熏陶的教育、一种感性的教育、一种榜样的教育,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边城》一书对湘西世风的展现和人性庄严的刻画为切入点,从情、景、理三个维度探究沈从文以构建人性"希腊小庙"的方式对国民性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与鲁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不同,沈从文则试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完成对国民性的反思。可以认为《边城》是一部人性诗学、更是一卷展现中国事理人情的文化地图。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赣州水东镇七里村仙娘庙会进行分析,揭示客家乡村妇女的性别特征,剖析庙会与妇女社会性别形成的关系。认为庙会是性别文化的一种表征,庙会文化参与了妇女社会性别的建构。客家乡村妇女的社会性别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妇女缺失公共空间的话语霸权,私领域主动权的获得与其对家庭的贡献成正比,妇女主体身份的自我认同性较强。转型期的庙会成为重塑地方性别文化和维持客家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蔡华  张平乐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8):65-67,75
佛教寺院的院落式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主要有以塔为中心的世俗性院落式空间布局,以殿为中心的礼制性院落式空间布局,以塔、殿并重的院落式空间布局和以佛殿和法堂为主的院落式空间布局.所有佛教寺院的建筑功能均围绕佛、法、僧"来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强大张力和高度适应性表现出了宁静平和的佛理、宏奥博深的佛法与含蓄内向、充满着理性精神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发展有利于中国高校竞争生态的形成。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处在艰难的发展和提升期。中国民办高校能否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与公办高校相比,最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市场中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分析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主体、竞争的范围、竞争的层次、竞争的途径、竞争的程度、竞争的表现形式,便于对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