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我国高校近年来SCI论文收录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林  袁松柳  齐欢  邵芸 《情报杂志》2002,21(2):73-75
被SCI收录的论文和引用数量是衡量科学家个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乃至国家科学研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列举了自1989年以来,世界知名大学被SCI收录论文位于前20名的情况和国内重点大学被SCI收录论文位于前25名的情况。最后,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SCI论文较少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SCI网络版(SCI-Expand)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11年署名天津医科大学并被SCI收录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按文献类型、学科分布、论文作者、产权机构和被引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并进一步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角度,对提高论文被SCI收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集1978~2008年SCI数据库中收录广东省科技工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广东省SCI论文的产出和被引用情况,以了解广东省科研机构SCI论文产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SCI收录湛江师范学院论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情报探索》2009,(8):25-26
通过Web of Science统计了湛江师范学院升级本科院校以来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并对论文的数量、学科、作者和被引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整体和不同分区被引半衰期的国际对比情况。【方法】 将我国(不含台湾地区)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代表韩国、印度、俄罗斯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整体及各分区(Q1~Q4)进行对比,并采用Spearman 对11个国家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不管是整体水平还是位居不同分区(Q1~Q4),均低于除韩国外的其他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国家SCI收录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指标部分有相关性。【结论】 我国SCI收录期刊同仁要正确认识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国际现状,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如将出版语言改为英文、多发表国内外有创新性的论文、加入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开发并定向推送数字化产品等,促进我国SCI收录期刊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SCI网络版(SCIE)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河北为关键词,对2008-2010年河北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按文献类型、学科分布、论文作者、产权机构和被引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岳秀丽  靳宏博  肖颖  柯强 《现代情报》2011,31(5):103-106
本文以SCI网络版(SCIE)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河北和2010年为关键词,对2010年河北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按文献类型、学科分布、论文作者、产权机构和被引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被SCI收录的论文被引延迟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志旻  于光  高翰祥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19-1322
科学文献和专利被引用行为体现了知识和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模式,基于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对中国学者1990至2004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被引延迟特征参数的变化揭示我国科技发展态势和不足之处,为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SCI检索系统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从SCI的论文收录和引用率2个方面分 析了采用SCI检索系统进行科研绩效评价的优点及其局限,并提出了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王存新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他承担或完成的国家级项目、中法合作及省部扳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核心期刊收录70余篇,有50篇SCI论文被国际同行专家引用270余次。他曾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并被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相似文献   

11.
王瑜  吴琦磊 《现代情报》2010,30(12):130-133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SCI问题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笔者的观点是,关于SCI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关于SCI的介绍性研究;SCI用于科学评价的研究;SCI的局限性研究。这其中,关于SCI的局限性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层面,未来定量分析SCI局限性研究应当是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使用SCI标准评价基础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SCI论文成为评价一个单位、一个研究人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有些单位在制定科研成果奖励时,也对SCI论文给予较高奖励。对SCI论文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SCI论文水平并不一样,也不是所有SCI论文的水平都非常高。据此,试图给出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时,如何正确使用SCI标准,并对SCI标准的滥用给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蔡筱青  黄海 《现代情报》2012,32(1):97-101
2010年SCI共收录中山大学教师论文2816篇,其中以中山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SCI非医学类论文共有917篇,分布于750种期刊上,平均影响因子为2.072,是历年的新高。通过分析中山大学2010年SCI收录论文的情况,从如何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如何提高SCI论文的被引率以及投稿技巧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SCI论文数据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国(含台湾)SCI论文发展的历程,对中国SCI论文的产出、引用、所有涉及学科现状及各省级行政区SCI论文发表情况等进行剖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SCI论文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目前已经进入平缓发展阶段;(2)我国已成为SCI产出大国,涌现出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但论文总体质量偏低;(3)中国大陆不同区域人均SCI论文产出以及单位GDP产生的论文数量存在不平衡性。对所得出的相关结论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刍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CI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系统之一,涵盖了数千种国际性权威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引文的数据信息,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使用SCI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SCI进入中国后,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大学管理部门也同样把SCI作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工具,推进了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但SCI自身也有其局限性,过分依赖SCI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有关科研管理部门采用SCI作为科研评价工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SCI是目前世界上涵盖学科最广、学术影响力最大且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的大型文献数据库,已经成为我国衡量科研单位、高校科研实力及整体排名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SC I国际论文发表情况的回顾,对如何提高学术论文的SCI收录率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我国现在普遍流行采用SCI评价工具。SCI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定量化的评价效果.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承认的一种比较权威、相对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在充分肯定SCI科学价值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SCI在我国的应用,探讨了SCI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SCI。  相似文献   

18.
对SCI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一箴 《情报科学》2006,24(1):35-38
本文通过对SCI热的反思,分析了SCI收录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影响因子的局限性、语言偏见、论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马太效应以及其负面影响,提出如何正确对待SCI,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SCI期刊等级区别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讨论了关于划分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基本思考及其意义,提出了划分SCI期刊等级区域的方法以及对不同等级区域赋以分值的设计,统计了中国科技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以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案例进行了论文量排序和分值排序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邱均平  嵇丽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本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评价功能和机理、评价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美国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SCI,从而对SCI的科学评价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促进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