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我乘着小舟荡漾于赤壁之下。那是一个“壬戍之秋,七月既望”的夜晚。风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是“坐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舟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相似文献   

2.
鱼·渔·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成绩,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它代表了语文教学中的三重境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鱼·渔·欲”三个字来归纳。一、授之以“鱼”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教学中的第一重境界。长期以来,教师教书只须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遇到的疑难切切实实地解答出来。用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二、授之以“渔”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自明清以来,学术笔记的写作几乎已经成了学者的“家常衣饭”,佳作不一而足,泽被后人不浅。现今此道则乏人问津,变为学术研究之“异数”了。一方面,前有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艺录》,巍峨耸峙,后人很难生出比肩甚或逾越之想。另一方面,此一时彼一时,即使真有“比肩”或“逾越”的水平,也不讨好。随着近年“学术接轨”声浪的喧哗,这种“述而不作、引而不释、论而不证,及夫一时所思,瞬息灵感,不求征实,漫然述之”,因而“不符现代学术规范”的笔记日渐被置之学术价值评判体系的底端,既在理论上被瞧不起,亦不能申请各级课题或高踞“核心期刊”之一席,自然的,身心两方面的升斗之利亦相应遭到削弱甚而取消了,学人多无此类“蚁聚獭祭”之兴致实在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4.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5.
韩莹 《作文与考试》2023,(13):46-4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现实,“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则是实践,从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陈信问:《荷塘月色》中的叠音词有何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音词。有双音节AA式的“缕缕”,有三音节ABB式的“阴森森”,还有四音节AABB式的“蓊蓊郁郁”。那么,这些叠音词在文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绘景。通过使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比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用“田田”描写荷叶之多,用“密密”表现荷叶之稠。用“层层”展现荷叶之茂,用“亭亭”描绘荷叶之美。再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树。用“蓊蓊郁郁”形容树木的茂盛,用“弯弯”描写  相似文献   

7.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是事业成功的法宝,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真心利人而最终成己。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知之”、“好之”、“乐之”排成一个序列,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学习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知学,二是好学,三是乐学,构成了教学三部曲。一是知学。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的更新,知识更新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中人才素质的竞争将逐步上升到生产力诸因素之首,科学技术越发展对人才要求越高。不知学习的人,将会意志衰退,知识老化、陈旧,日益显得“营养缺乏”,用不多久,“入不敷出”的处境即将光顾,即使改革锐气有余,开拓精神再足,终会功底空虚、能力不…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对此 ,许多教师关怀备至 ,为整改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见仁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不少对策。整合这诸多的“声音”、诸多的“话语” ,大多侧重从学生的层面上来据例立说 :学生写作无兴趣 ,少生活积累 ,学生写作实在难为 ,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所拟之题游离学生生活实际 ,所拟之题陈旧过时 ,遏止学生“创作欲望”等等。这些说法 ,确实击中了当今的写作现状 ,从一个方面揭开了当前写作困惑之境。的确很难想像 ,离开了学生的热情参与 ,与拔着自己的头发…  相似文献   

10.
抄袭的称谓读大学时,因赶写作业之急,不得不时而抄袭一下同学的作业,以来应付“差事”。对抄作业,各系的学生亦各有自家的特色叫法。计算机系的叫“拷贝”,生物系的叫“克隆”,新闻系的则直呼之“盗版”。虽然名字叫得蛮有趣味,却终有不雅之嫌。但看到社会上盗版、抄袭满天飞的黑色时尚,我等学子也实乃小儿科了。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除了具备一定业务功底外还应有高尚的教育品德和赤诚的爱生之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母爱”之情感染学生,以“现身说法”引导学生、以“幽默语言”启迪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师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迎合阅卷老师进行的所谓“作文训练”,更是使学生作文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八股”,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这种现状实在让人担忧。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能从语言、内容、思想、形式等多方面有所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兴趣、感悟真情、丰富积累、张扬个性”这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把心灵的触角伸向…  相似文献   

14.
孟子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之“和”至少包含“和”、“恭”、“达”三层内涵,其中“和”是柳下惠的核心文化品性,是平和的自我认知,是明达礼法的仁智之道,是不矜、不伐、不苛察的为官之德,是和睦邻邦的大智慧;“恭”是柳下惠的律己交往之道,凡事以“恭敬”之心处之,以德律己,以礼待人,以“信”外交,不卑不亢,敢于担当;“达”是柳下惠的知人明世之道,在于有自知之明,在于洞明世事,不妄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里,“柳下惠”是宽和、厚道、诚信、睿智、豁达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性符号.  相似文献   

15.
黄老与老庄都是指道家。 从先秦时期直到西汉初年,儒、道两家在政治上、学术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世之学老子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儒家最崇尚尧舜之道。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孟子则从尧、舜、皋陶,搞“英雄排座次”,一直排到孔子。为了压倒儒家,“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  相似文献   

16.
《楚辞·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王注:“西皇,少(?)也。”洪补:“少(?)以金德王,白精之君,故曰西皇。”朱注、蒋注皆采之。王夫之《通释》:“西皇,魄之灵也”。“西海,西之极,魄之藏也。”悉以后世道教诡谬之说比傅。王闿运《楚辞释》至谓:“穷石、洧盘皆在西极,以喻秦也。”“流沙,弱水所入,今西藏地也。西皇,其地君长。”荒谬已极。前此之李光地《离骚经解》意实近此,竟以为屈子曾有投敌之念,“所过山川,悉表西路,然父母之邦可去,而仇雠之国不可依”;朱骏声《离骚补注》  相似文献   

17.
湛江市教育局提出课堂教学“八字”要求,即: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要求做到“讲精华、讲要领;导方法、导思想;激求知之趣、参与教学之趣、动脑筋之趣;引思路、引途径、引发扩散思维”。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八字”要求呢?一、精讲课要讲得精确、精彩,内容精练,情趣生动,必须注意破、拨、引三个方面。破: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而讲,不必面面俱到,应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把学生难以把握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界走俏,欢欣鼓舞有之,反思质疑也有之,但不论何,都将“泊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瑰宝“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前将多元智能理论“本土化”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后则将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相映成辉”,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并点评加德纳“不尊孔、不宗中国的经”,责言国人“只倡西方的理论,不知先人的智慧”。我在这里无意臧否何,只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绕过这个问题,谈谈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20.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课本注释[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究竟什么二叫“国子监”?为什么“老师”又有“司业”,“博士”的官名?解释不甚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