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异化问题是现代教育反思的奠基性问题。教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两个方面。社会铸就方面的异化表现为官僚化、技术化和群体化。教育世界异化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的精神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异化。教育异化的精神根源乃机械论教育哲学。超越教育世界的异化必须超越机械论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现代化运动在导致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对现代化的忧思,向我们提出了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的时代课题。高等教育必须超越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实文化,而最根本的则首先必须超越自身的偏狭,建构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教育哲学观,才能发挥其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功能,承担起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人类思想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哲学价值在于哲学思想本身,哲学理论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社会的发展需要哲学担负起为人的发展进行价值定向、为人类建设“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本从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利弊影响入手,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化显现出多元的发展格局。但化霸权主义与化部落主义这两种化思潮支配下的化观念与意识形态。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化的发展仍有着重要影响。作提出,中国化应是世界多元化中的一元,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化建设,克服中国化面临的压力,迎接新的挑战,吸取中国传统化的合理营养,既积极接受并参与全球化,又要继承并保持民族化,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这样方可构建一种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通的当代先进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观念,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中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关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发展生产,使自然不断人化,实现人对动物“种”的超越;通过变革社会,克服资产阶级的狭隘本性,实现全社会对人类明成果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实现具有更高的生命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生活世界,在当代经济、政治、化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全球化大潮的激荡于化的发展或许是件好事,华夏化自古以来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骄人魅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始终与外族化不隔绝对立,而是在与外族化的交融中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品质。而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展现华夏化的风采并高扬中国的旗帜?在眼花缭乱的这“主义”那“方法”的“前”“后”翻“新”面前持守学发展的理性?发扬原有的人精神传统,适度吸收西方人精神的合理成分,使人、自然、科技、社会彼此之间达到新的和合乃是必由之路,学的生存是一种对话的生存,固“我”之本后方能与外族进行对话,用外来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激活自己,从而进行现代的理论创新。这种理性精神应该是新世纪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人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化产物,不仅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作为基础教育,首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树人、育人为宗旨,全面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本探讨了新时期化视野研究中中国现代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有效性表现为:化视野对政治视野的超越,化视野与现代学研究对象的切近,化视野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关怀精神。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化视野是一种外在于学本体的非学视野,化视野是一种受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影响的泛意识形态批评,化视野的失语倾向带来的学术价值判断的失效。  相似文献   

10.
儒学德性传统与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梳理儒学德性传统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价值理性、内在超越、整体主义等文化特征。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统一;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