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管理中激励的含义,特点,手段谈起,详细分析了正强化,负强化,目标激励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变化性,去挖掘员工最大的潜力,使每个人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功有所赏,从而自觉努力地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4.
马海青 《文教资料》2012,(2):150-151
翻开品德教科书,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材中虽包含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信息,但这些知识技能不再是有序地呈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是存在于新教材主题活动运作的框架内。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呢?文章认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师》2016,(34)
激励法的精髓是学生能激励、激励能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文章作者始终遵循先激后试、先讲后练的教学原则,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探索确立了激励法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和书合 《新疆教育》2012,(16):111-111
笔者以为,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相似文献   

7.
张娟 《黑河教育》2013,(2):53-53
小学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载体。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的“湿性”功能。笔者认为,应该精心打造“课堂”这一活动教学的重要空间,更好地让品德课程释放其独特的育人魅力。  相似文献   

8.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着重阐述了激励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在体育课上适时的激励学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使其身心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情感的品德教学,即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也会收效甚微,就像一个人,虽然五官端正,但如果没有表情,那只能给人呆板、冷漠、乏味之感。因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应努力架起情感这座桥梁,让课堂变成乐园,让孩子们在"乐园"中"知"情,"生"情,用"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刘德欣  冯腾 《中国教师》2009,(Z2):45-45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有效教学的水平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保护及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以及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和安排合理的学习任务等方面出发,去激励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其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社会的前提。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课程与生活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实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生活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品德教学的有效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就是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用人之道重在激励.  相似文献   

14.
廖光华 《福建教育》2007,(11):57-57
1.内容的真实开放。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负面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教育内容选择的标准应看它是否经过生活的锤炼,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教育者十分注重道德评价,强调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评价来激发学生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深化,同时抑制不良品德的滋生和蔓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评价的外在激励作用,但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是,当前的品德评价能正确衡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吗?这种评价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真正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激励手段是什么?一一直以来,教育者非常重视道德评价,认为评价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克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当前,品德量化成了德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时尚。通过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一…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通过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通过激发和鼓励尽快让学生活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品德的教学内容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品德的教学仅在40分钟的课堂里。然而,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品德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标准提示,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但品德教师自行开发课程资源困难较大。多媒体教学光盘作为浙教版教材的补充资料,拥有丰富的素材,只要教师善于选择,精于使用,必能为品德教学焕发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浓烈,为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可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激励教育,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秉持“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想发展.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中心,面向全体,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陈孝云 《文教资料》2014,(9):177-178
教学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内在的情感就是课程资源.本文从尊重学生,把握情感起点;活用教材,挖掘情感资源;创设情境,重视情感体验;课后延伸,促进情感升华等方面对学生情感资源的有效开发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