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某教师执教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回答1和5、2和4、3和3等情况。教师追问:"你们觉得猴妈妈会选择哪一种分法?"学生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3和3",理由是"这样最公平,分不公平就会打架"。从问题的显性目标来看,由相同个数引出平均分,无可厚非。但从隐性目标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和方  相似文献   

2.
四、表内除法 (一 )主要内容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 ,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应用题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含义。从应用来看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第二种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分成几份。第一种分法即学习平均分。教学例 1时 ,教师提示学生将 8个小正方体分成 2份 ,可以怎样分 ?1和 7、2和 6、3和 5、4和 4。分得结果有什么特点 ?4和 4同样多。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 4个和 4个 ,同样多 ,这就是平均分。把 8个小正方体 ,分成 4份 ,每份要同样多 ,该怎样分 ?学生分组操作。…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低年级,除法是从等分实物引入的,即将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时用除法计算。怎样的分法叫平均分?如何等分实物?这些都是学生陌生的。而学生如果不会等分实物,就不理解除法的意义,更谈不到了解总数、份数和每份数的关系了。一、弄清楚什么叫平均分 1.把6支铅笔(出示实物)分给2个同学,有几种方法?开始认为只有一种分法,即每人3支。教师提出:每人分的必须同样多吗?学生进行了激烈  相似文献   

4.
有关说明 “除法的初步认识”安排在统编课本第二册,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理解两种分法:(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1份,求分成几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现行统编教材把这两种分法分开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讲。学生学习第一种分法的时间比较长,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影响第二种分法的学习。人教版的义务教材把这两种分法集中编排,教了第一种分法后,接着教学第二种分法,然后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两种分法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区分两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材、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除法应用题、特别是倍数应用题的基础。困此,使学生掌握好除法的两种分法非常重要。从应用上看,除法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两种“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教学设想如下。第一种分法1.游戏分花,理解“同样多”。(1)把6朵花分给3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3朵,第二个小朋友1朵,第三个小朋友2朵。问:他们分得的花同样多吗?谁多,谁少2(2)如…  相似文献   

6.
教学除法的含义,要使学生分清楚两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如何使学生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数学实验课本第三册在第一单元编入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通过两种分东西的方法引出除法的含义:(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这部分知识对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两种分法,掌握除法的含义,实验教材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安排上把两种分法集中安排,教学第一种分法后,接着教学第二种分法,然后再把两种分法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加强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实践证明:教材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正>[缘起]: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含义后,便是两种分法的教学:第一种分法是每几个一份地分,另一种是指定分成的份数,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这两种分法里,学生对平均分成几份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的操作大多是先分给一只小猴4个桃,再分给另一只小猴4个桃,这其实是每只小猴分4个,而不是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会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之前学习了16的乘法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防止的几个失误。1. 防止把“平均分”说成“分”。部编教材第三册第1页例1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例2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讲解这两个问题时老师(特别是学生回答时)容易把“平均分”说成“分”,造成概念性错误。“分”是个大概念,它包括按比分(平均分是按比分中的特殊情况)和不按比分。这里讲的是平均分,即每份分得的数  相似文献   

10.
1.图1的(A)和(B)中各有几个三角形?各有几个四边形?2.图2中有几个正方形?有没有大小相同的正方形?3.在一个五边形内画线段,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你画了几条线段?4.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大小不同的两块,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5.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一边涂上颜色,将这个等边三角形剪成三块,然后拼成一个一边有颜色的长方形。6.图3中哪一个图形是“多余的”(和其他的图形不同)?为什么?7.想一想,图4中上面一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从第二排图形中挑出与它们有共同特征的图形。8.图5中哪一个图形是“多余的”(和其他的图形不同)?为什么?9.在图6…  相似文献   

11.
实例一 在一堂"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课上,有如下一段教学过程: 1.出示图:猴妈妈拿出了一盘桃子(共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要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采用了均分圆片、折纸、分线段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要“平均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课末巩固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间进行观察,不曾出现“不平均分”的现象。这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学生是否获得真知?平均分是分的特例,在生活中所见的分法,不平均分的占多数。于是我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为不平均分的4份,指着其中的1份,问: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答案都是一样:是它的1/4。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当出现不平均分时,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P112—P113 例1—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2.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把4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2”) 2.把两个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1”) 3.把一个饼要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才最公平呢?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用圆纸片代替饼实际分分看。 指名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分成的两份大小怎样?说明是怎样分的?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二、学习新课。  相似文献   

14.
许多模糊概念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因此,运用模糊概念编制开放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比较的思路:   1.比较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的相同或者不同。   当我们去考察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时,常常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人们在问某两个 (两个以上 )事物的异同时,会用一些问句: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哪一个事物具有自己的个性 ?哪一个事物与众不同 ?在这些问句中都用了一些模糊性的词语,运用这些问题能够编制出一些开放题。   例 1、在 2, 4, 6, 7, 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是奇数 ?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多媒体演示。教师创设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 的故事情境,悟空提出了3个问题让八戒回答,答对了才允许八戒吃西瓜。(1)有4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有2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如果只有1个西瓜,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 2.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6.
片断:理解“平均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分物体,你对平均分有哪些认识?生:平均分就是把一些东西分成相等的几份。生:平均分的结果要每份同样多。生:如果每份结果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老师再给你10颗糖,不告诉你分的份数,你会把它平均分吗?生:会!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分一分。(生分完后)谁愿意带着你的练习纸上讲台交流展示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分的。生:我把10颗糖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5颗。(见图1)生:我把10颗糖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都是2颗。(见图2)图1图2图3师:同学们,这两种分法是平均分吗?生:是!师:…  相似文献   

17.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P56~P58。教学目标: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各部分名及知道分数的读法。2.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和初步的想像能力。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分数的形成,初步学会与人交流。教学重点:二分之一的认识。教学难点:理解分数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教学过程:一、分一分,认识121.平均分。师:把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每人2个苹果的分法叫平均分)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2.认识12。(1)师:如…  相似文献   

19.
看下面的几个平均分组问题: 问题1:小王、小张、小李、小赵4人平均分成2组参加劳动,有多少种分法? 问题2:A、B、C、D、E、F、G、H、I、J共10名男生,平均分成2组打篮球,有多少种分法? 问题3:A、B、C、D、E、F共6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有多少种分法?  相似文献   

20.
指导思想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份的第二种方法,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 1.根据老师的要求全班学生动手操作。 (1)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2)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2.提问: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