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9年3月我为《新闻记者》杂志撰写第一篇“传媒观察家”专栏文章,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5年时间。作为个人署名专栏,能够有如此“长寿”,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杂志编者的爱护,这好比是一棵树苗,5年来,园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精力来培植、浇灌,所以才有生机,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编辑接触通讯员的稿件多,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通讯员在不经意间就把新闻资源给浪费了,实在可惜。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批评报道产生积极效果 这几年写批评报道的多了,但批评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的事件、客观的报道。真实的事件是客观现实的,而客观报道却不易做到。举一例说明。去年春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标题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他为小树殉情死》。文章大意是:湖北省宜城市孔湾镇孔许公路边上的7棵小树被牛弄断了,看护树苗的孙发玉老人找村干部说理,村干部说"这牛的主人是生产…  相似文献   

3.
白杨树     
小时候,爷爷从市场上买来了一棵小白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便每天照料着它。爷爷回到了乡下后,我继续照顾它,每天给它浇水、松土、剪枝……它就这样一天天健壮起来,如今已成为一棵坚硬挺拔的大树了。“程静静58.5分。”老师漫不经心地念着。啊!我眼前一片黑,脑子空白,这么差的成绩真令人不敢相信。我的心如刀绞一般难受,我猛地抬起头,呀!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我,有朋友的疑惑、同情、冷漠、快意……我不敢再看了,便低下头回到座位上。放学了,我早已收拾好了书包,蹒跚地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来到这美丽的校园,背上的书包似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4.
或许当初没有人会料到一个只有六名工作人员、开办不到三年的《农村百科》栏目,能在全国教育节目评比中夺得一等奖,在全国社教类节目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或许没有人会料到看起来有点单薄、土气、甚至是寒酸的小栏目,能在1995年连续两次的收视调查中名列河北电视台栏目总评的第二名.这情景的确有点让人感到意外、吃惊,蓦然回首,哦,当初栽下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回顾在摸索中蹒跚而行的两年,谈不上有多少经验,说不清有些什么收获,因为我们也有过叹息和失落,而唯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清醒和坚定,这就是对电视工作者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5.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问:“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有一棵1800多岁"高龄"的巨型古樟树,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雷击、火灾等,让这棵千年古樟几近灭顶。如今这棵千年古樟再度逢春,枝繁叶茂,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观赏。  相似文献   

8.
常人看成功者,通常只对他们身上的"光环"感兴趣;在一番啧啧赞叹后,许多人转身继续自己的生活,未尝想过要改变些什么;而这些成功者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少人问津——藏在成功背后的长期坚持,为之所做的种种挣扎,内心的煎熬,蜕变的痛苦,以及超越自我后的怡然自得。他们曾经那么普通,就像路边的树苗;但是不断成长,缓慢而持久,最终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居杨,一名女摄影记者,亦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9.
王士亮 《天津档案》2006,(10):63-63
前年,姨父从李自沽老冢给我岳父带来5棵玫瑰红葡萄秧。院里种了两棵。门前空地上种了三棵。院里的两棵秧子,在三年的头上。枝条瘦弱,果实稀疏。想必是不得风雨和阳光的缘故吧!门前空地上的这三棵,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了,葡萄架下一片荫凉。因为门前空地面积大、地底肥料足。得光、得雨又得风。  相似文献   

10.
三月三十日早晨一上班,丹东市振安区图书馆五龙背分馆王德成同志,挟着一个棕色的手提包,忽忽忙忙地走进振安区图书馆馆长室,打开提包,拿出枯黄并带有斑点、表面有粉状的三个叶片说:“这是五龙背镇新建一队刘忠礼的黄瓜叶,现在整个二分地的两千多棵黄瓜已经全部得了病。他现在没有办法,找我说:听说你们这里能治好百病,我这两千多棵要死的“瓜秧”交给你们啦,“死孩子就当活孩子”治吧。图书馆的同志表示要尽最大努力救活这两千多棵瓜秧,不让它们死掉一棵。一场抢救瓜秧的工作开始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病呢?发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秦红英 《记者摇篮》2009,(10):58-58
如果说一个电台、一个频道是一棵大树,那么,广播节目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通过这片绿叶就可以知道整棵大树的生长情况;同样,通过一档栏目,尤其是名牌节目,就可以知道整个频道的运作机制。一档品牌节目可以突出频道的风格特点,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播的受众存在着收听的随意性,只有高质量及品牌形象十分鲜明的节目,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2.
“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在文学,这是一种境界,但对传媒来说,你有枣树了,我就绝对不能再要枣树了,至少也应是一棵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枣树。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党报要稳住阵地,求得发展,必须做好特色文章,靠特色取胜。一、特色竞争是党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有一棵大树从来没有经过人修剪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棵大树枝杈纵横,主干与支干几乎不分,没有层次,没有高度,给人乱糟糟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树这个样子呢?很简单,原因是没有人修剪过它。“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稿件也是如此,许多最初摆到你写字台上的稿件是一棵没有经过修剪的树。这棵“树”按照作者的意图疯长,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标准和版面的要求。怎么办?拿起剪刀,把多余的“枝杈”剪掉!  相似文献   

14.
吃的耻辱     
莫言 《出版参考》2011,(3):17-17
吃人家嘴短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1,(12):40-41
阳光、沙滩、碧海、蓝天,这里是旅游者的天堂;种种珍禽异兽、棵棵参天古树,让人仿佛置身伊甸园:纯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拉迪格岛上的牛车,又把人们拉回到上世纪初,岁月在这里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塞舌尔。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古树名树很多.大家都知道,天坛公园有棵翠柏号称"九龙柏",北海公园有棵白花银杏树号称"白袍将军",潭柘寺有棵歪脖松号称"遮阴侯".然而有一棵历经元明清三代近千年、号称"酸枣王"的酸枣树,却很少被人提起,就连园林局的一些老领导、老专家,也似乎感到挠头陌生.这棵酸枣王就生长在崇文门东花市大街上堂子胡同14号院内,它历尽沧桑,"委屈"而顽强生活了八个多世纪,至今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7.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总是倍感亲切.因为,我就是一棵小草,兰台园中的寸芳草.  相似文献   

18.
一、从南方都市报平台到南部全媒体集群 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立业之本是南方都市报平台。2009年前的组织结构,都是从这个平台上“长”出来的,都是从这棵“榕树”上衍生出来的枝枝叉叉,虽然枝叉变得越来越多并且落地生根,其还只是一棵榕树。  相似文献   

19.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送大娘回家、补袜子的照片,是根据雷锋《懈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的情节补拍的;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是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是后来添上去的……张峻共为雷锋拍下223张照片,也是最了解雷锋照片“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