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鲜美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  相似文献   

2.
“单分头”     
记者有时也被人捧的,一句“见官大三级”,抬得你超过国家元首,想提着头发离开地球。不过,人家心里说的仍是:“纸糊的高帽不值钱,谁见过记者来了鸣礼炮的?”我倒希望有人公开把记者贬一贬、降一降,还一个实实在在的几斤几两。我被采访对象贬过一次,叫做“单分头”。这是一句近乎骂人的话,意思是:‘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行,最末的一等。”那是在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采访,碰到一帮刚出海回来的渔民,我请他们谈谈海上捕捞情况。他们说的海区、鱼区我没去过,这鱼、那鱼没见过,再加各种行话多半听不懂,弄得采访断断续续。一个穿…  相似文献   

3.
汪磊 《新闻传播》2010,(2):41-41
在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中,现场采访是最见真功夫也是最难掌握、最无止境的一项基本功。提问是采访之本,善用技巧、准确提问是做好新闻采访的关键。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位赫哲族妇女,她带领赫哲族渔民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为此我做了精心的访前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抓到新闻更鲜活的“鱼”。两天一夜,半岛都市报记者跟随青岛城阳渔民出海捕捞海蜇,采访他们在海上的工作及生活。为此,报社跨部门成立报道小组,前后方联动,制作出文字、图片、短视频等产品,通过全网30多个平台同步推送。生动鲜活的报道引来很多读者的称赞。  相似文献   

5.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6.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8.
从1956年我做新华社记者工作以来,曾有幸在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多次随他采访,目睹他为党为国家历尽艰辛、日夜操劳的情景,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亲切关怀。每当回忆起这些,心绪似潮,不断涌起对他的无限思念和缅怀。为维护国家主权,机智果断,坚定不移我第一次随同周总理采访是在1956年11月他访问印度时。在访问中曾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10.
他“几十年来坚信社会主义,忠于党,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硕果累累”“在广播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孙万追悼会悼词文章纪念蒋孙万先生,我不是最有“资格”的。蒋孙万先生有许多优秀的门生弟子,我不在其列。他是广播新闻战线上的老将,我只是一名新兵。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曲折,那许多含泪的故事并不浪漫,对他来说不会忘记也不愿提起,尤其是对下一代。不仅如此,他搞采访,我搞编辑。他采访匆匆,我埋首编辑。只是从他发来的报道中,稍知他的行踪。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22):14-14
“我只是让我的钱为我说话。” 金融大鳄索罗斯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他的梦想是让布什在2004年大选中败北。为此,他已向和他持相同政见的政团捐款近13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2.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13.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角度?这里谈点粗浅体会。1985年8月我调到奎屯垦区一二八团场后,了解到团场一中课余武术队在新疆武坛很有名气,就前去采访。武术队教师告诉我,前几年新疆日报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都来采访过,稿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发表。我问他采访了哪些内容,他说全是武术训练和取得的成绩。我当时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渔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只读了6年小学,15岁便跟随作为渔老大的父亲出海捕鱼,当了一个小渔民。十年渔民生涯,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的情感和我的追求,从此与大海、小岛、渔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参加工作以后,我自学文化知识,钻研业务技艺,为的就是要实现当渔民时立下的志向:当一个作家、艺术家,把这儿的一切都写下来、唱出来,告诉外面的人们,这里有一片纯净湛蓝的大海,有一串玲珑美丽的小岛,还有一群特别可敬、可亲的渔民兄弟。  相似文献   

15.
在马加爵行刑前不足48小时,我在全国所有媒体中,获得了一次对他独家面对面采访的难得机会,不禁感慨万千。“和马加爵一样,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翻开那份采访申请函,时间定格在2004年5月20日。就是说,从我向最高法院提出采访马加爵的申请,刚好一个月的时间。还记得,在昆明中院时,某大报驻当地记者听说我独家采访了马加爵,那种眼巴巴的神情,让我既怜惜又窃喜。  相似文献   

16.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元旦过后,因军报约稿,我再次采访了蒋佳冀。掐指一算,距2012年3月第一次采访他,已近3年。蒋佳冀何许人?"80后"飞行大队长,空军首次评选的"金头盔"奖获得者……当时他在成空航空兵某团进行指挥员培训,我和师新闻干事杨进立即赶赴驻地,对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蒋佳冀—JJJ—歼击机""42:0经典之战"与"金手指"等经典故事都  相似文献   

18.
在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应该说“难忘的采访”有很多很多。周总理对记者的亲切关怀,陪郭沫若访问新安江,与苏步青结成忘年之交,以及众多的工农业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和抗灾中的现场目击等等,都给我留下一个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这里我仅举一例:采访路甬祥。那是1981年。浙江大学讲师路甬祥从德国载誉归来,获得五项专利,是一位新闻界关注的人物。当时,要采访他的,中央、省市新闻单位有数10家,而他回国后,要立即筹建我国第一个“液压研究室”,加上教学科研,十分繁忙,接待记者与从事专业矛盾很大。路甬祥决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接待全部来采访的新闻单位的同志。他的这个决定,使我十分为难。在这之前,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同志在接见路甬  相似文献   

19.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20.
在葛剑雄先生2007年三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前,我知道他是一位知名学者。我有个朋友听说我要采访他,说一定要让我向他问好,因为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我看过葛先生的著作,后来现场听过他的讲座,也从中获益匪浅。在他诸多的社会角色中,最吸引我的是历史地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