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克特文学是品特创作的起点,但品特却是独特的,他的创作从象征暗示转向现实描绘,从外部的人际交往与纠葛转向人类心灵宇宙的神秘,通过语言的多重功能探险和剧情的精心设计揭示人类的生存本相和人性的复杂多样,不仅有意义的建构,而且追求深度开掘.在追求解构,以不确定、零散化,反讽、调侃等叙述风格拒绝意义建构的后现代语境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据《北欧时报》报道,由于暴风雪影响,中国作家莫言没能按计划在12月5日抵达斯德哥尔摩,而是在6日凌晨及时赶到,所以准时参加了诺贝尔奖周安排的活动。莫言首先出席了12月7日的诺奖发布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2月10日,莫言出席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在王室乐曲“国王之歌”...  相似文献   

3.
200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经历了推迟颁奖、评委退出等一系列风波之后,最终花落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身上。中国作家再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4.
瑞典文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这是1974年以来瑞典本土人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高良 《现代语文》2013,(4):51-54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1]。生于英国伦敦东部哈克尼地区一个葡萄牙——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女装裁缝,家境并不富裕。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下度过的。1948年,他到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1957年开始戏剧创作。迄今为止,品特一共创作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奠定了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后现代戏剧作家的根基。在他的“威胁喜剧”中,无论是看起来晦涩的语言、似乎没有情节的故事,还是反映现代社会异化的主题。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究其实质,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激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哈罗德·品特早期的“威胁喜剧”展现了饱受外来威胁的人类生存状态.剧中人物语言、行为、性格的矛盾性和狭小、封闭空间传递的威胁感构成了“品特式”戏剧的主要元素.品特以喜剧手法传达了强烈的社会悲剧感,阐释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开创了全新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8.
品特的戏剧,尽管人物不多,且情节简单,但对话却极富张力,“权力”不仅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元素,而且是他剧作倾力表现的主题。其中也不乏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围绕权力而展开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随火而蚀     
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但苏联当局有关方面逼他公开声明拒绝诺贝尔文学奖。31日,帕斯捷尔纳克在同朋友伊文斯卡娅通过电话后,立即到邮电局给瑞典文学院拍了一份电报,婉拒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品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艺术、真相与政治》,政治意味强烈,影响力颇大。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层考察,发现品特对评价资源进行了策略性的选择,这些策略使他的演讲取得了显著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27):31-32
品特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确立了自己在英国剧坛上的地位,开创了"威胁喜剧"的形式,被认为是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品特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荒诞的情节,支离破碎的语言和模糊的人物性格都彰显了"品特风格"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特别是早期的剧本大多表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受到的外来的威胁,他通过戏剧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感悟。品特认为人的生存恐惧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品特作为戏剧家的戏剧思想核心。这种戏剧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荒诞派戏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贝克特和卡夫卡等荒诞派剧作家的影响,以及他的家庭和生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评论界誉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作品中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是经他改编的电影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哈罗德·品特是一个犹太裁缝的儿子。二战后,12岁的哈罗德·品特进入伦敦Hackney区的语文小学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戏剧表演,在学校舞台上扮演了麦克白和罗密欧等角色。这段童年经历让他立志献身戏剧事业。他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萧伯纳那样优秀的剧作家。他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剧本,弄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他母亲都觉得这…  相似文献   

15.
沉默是哈罗德·品特戏剧艺术的典型特征,也是"品特式"风格的精华所在。沿着时间的轨迹,从童年、青年、中年三阶段,层层深入地挖掘促使品特成为一代"沉默大师"的种种原因,同时简要揭示沉默在其不同创作阶段的出现规律,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剧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戏剧作品《回家》、《情人》和《微痛》中,家庭中的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背离妻子身份的情人形象。对身份固定性的打破,使得这些品特女性成为父权体制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内部对传统性别秩序产生了冲击。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影响下的女性理论视角进行解读,这些品特女性利用符号态的特质动摇了封闭的父权象征语言体系,为女性乃至所有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很难相信在这个迷人的夜晚,此刻我坐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礼堂里,璀璨的灯光把大礼堂照得金碧辉煌。我的心里正在放烟花,因为我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听到主持人公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也没什么期望。我回头向坐在旁边的提名作家笑了  相似文献   

18.
低眉与抬头     
1907年,英国文学家吉卜林创作的《老虎!老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一路风尘来到瑞典,下榻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酒店,准备前来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在酒店门口,吉卜林看到一个卖当地小吃的摊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瑞典小女孩伏在餐桌上正聚精会神地写字。吉卜林好奇地走了过去,他俯下身子,在小女孩身后仔细看着,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小女孩发现吉卜林站在身后,抬起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常以家庭为背景,弥漫着病态甚至变态的荒诞亲情,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戏剧。品特的创作灵感多源自他对出生地哈克尼往事的记忆,特别是他与几位哈克尼少年组成的“哈克尼群体”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品特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在其作品中出现,被神话、被扭曲、也被升华,少年时代的美好纯真,在生存重压下被异化,在金钱磨蚀中被变形,面对威胁时被锐化,从而构成了品特戏剧中“荒诞”、“威胁”、“背叛”主题的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20.
留学广角     
《神州学人》2013,(1):4-7
瑞典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2年12月5日晚6点,在瑞典留学的中国学生学者108人展开了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红高粱式“快闪”,祝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