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咏梅  冯立昇 《物理教学》2012,(5):59-61,65
本文介绍了清末从事物理学教育的日本教习总体情况,对其所受雇的学校分布、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收集了36名日本物理学教习资料,对其聘约、薪俸、资格水平及事迹作了简要介绍。通过考查日本教习从事物理学教育方面的活动,阐述了这批教习在中国物理学教育建立时期的物理学普及、物理学教育等方面工作,认为清末日本教习对我国近代物理学教育的创建和规范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师范教育是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内容。袁世凯督理直隶期间,推行新政,通过兴办初级师范学堂,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及周边环境,聘请日本人教习,鼓励学生留学师范,多方募集资金等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奠定了直隶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但由于中国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其在兴办师范教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外国聘请教习来传授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甲午惨败,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大量向日本聘请教习,这些日本教习为清末教育改革作了突出贡献。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量留学生归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教习的排挤及其日本教习的自身的问题,日本教习在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5.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尤其是他的日本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清末新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主张"兼包新旧",对我国近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积极意义;主动延聘外国教习,对近代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大量匮乏。为填补新式学堂尤其是师范学堂的师资空白,清政府聘请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他们来华后,不仅承担新式学堂大部分课程教学,还积极参与到新式学堂的建设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萌芽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教习的来华背景以及在华教育学术活动,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发端中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项建英  杜莹 《教育评论》2014,(4):149-152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日本教育学教习、美国教育学学者、苏联教育学专家在中国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末日本教习是中国教育学术发端的重要推手;民国时期,美国教育学者来华促使中国教育学术蓬勃发展;建国初期,苏联教育学专家的到来使中国教育学术出现结构式转型。在中国教育学术的发端、发展和转折时期,外国来华教育学者在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开办的保定军事学堂中。聘用了大量日本教习。日本教习来保任教是由清政府和日本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在保定各军事学堂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教习来华虽有扩充日本势力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为清政府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和中下级军官,对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近邻日本对其影响不容小觑.其时中国农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仿照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科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日本农学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均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比较教育发端于清朝末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汝纶。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进行了3个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确借鉴日本经验改革本国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获取了翔实的日本教育资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这些资料与主张促进了当时及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发端期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给而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直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师范学堂并非像欧美、日本那样出于普及教育的客观需要而产生,而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在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早期师范学堂的创办,无疑对清政府制定师范教育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晚清1896年。此后至民国初年,东渡留学的学子络绎于途。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革新与建设,使浙江在清末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破旧立新,加快教育近代化步伐。本文将从整体上浅究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全面模仿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幼儿教育作为学制第一阶段的法律地位.为弥补国内幼教师资的不足,除了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外,新设立的幼稚园或蒙养院都争先恐后地聘请日本教习,由她们主持幼教机构开办章程与课程设置,并承担具体的保教工作.随着女子受教育禁忌的打破,女子师范学堂及私立幼教师资培训机构也积极聘请日本教习,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幼教师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大量引入和倚重日本教习产生了"东洋化"等弊端,日本教习对推动中国学前教育的初期发展还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