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后人称他为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十八岁起受业于名儒朱九江。以后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逐渐转变,要求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长兴里(现中山四路)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始时“徒侣不满二十人,齿率在十五至十八之间”,以后就学者日众,发展至一百多人。  相似文献   

2.
3.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变法维新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通过探求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他先后向皇帝上书、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并翻译西方文化教育著作。为了传播维新思想,培养人才,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出废八股、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主张。他的教育救国、普及教育、育德为先、尊重知识的教育思想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仅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乃至将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故又称“南海先生”。康有为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戊戍变法运动中,他以爱国之心,除了提出改革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主张外,还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不徒有教育家的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梁启超语),其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的一些教育主张至今仍有研究和借鉴的重要价值。一、教育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康有为…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从封建科举仕途、转向“西学”,以求救国。一方面,他的改良主义的变法思想和维新理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新精神;一方面,此于出身、地位,又与封建主义思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能彻底决裂。虽然,却为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这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体系和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必要的,对于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总结他们留下的理论思维教训也是有益的。康有为是否有泛神论倾向,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检查他本人的著作,那就不难发现,他自己已经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在《诸天讲》中写道:“泛神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目的上,康有为把从事教育作为政治维新、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他自己办学培养维新人材,用经世治用思想教育学生,并提出“治学莫大于救国”的思想;教学内容上,通过《长兴学记》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学方法上,康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作为政治活动家,其政治理想的追求是以创办教育为支撑点的。其在教育思想中所体现的"勉强为学","逆乎常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所确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开拓作用。康氏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抱着培养维新变法斗士的愿望,大力传播西方政治思想,培养了一批具有叛逆精神的近代知识分子。但作为饱受传统文化浸淫的今文经学传人的康有为,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其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最终还是没有走出扬弃传统文化,张扬西方精神,又回归传统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康有为后期思想的主干部分——物质救国论、地方自治论、虚君共和论、孔教国教化的系统分析和重新梳理,得出如下结论:亡命后的康有为,可见其思考的核心问题,与戊戌变法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断层。他提出的一整套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改造中国的纲领所散发的思想火花,在晚清可谓无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2.
1905年康有为写了《物质救国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救国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和实业的策略,以拯救垂危的国家,体现了康有为炽热的爱国激情,实事求是的开放精神,对科技的作用和意义的深邃认识。他的物质救国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人仍有启迪,而且让人们更完整更具体地认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经学,尤其是利用今文经学,宣传变法理论,培养维新人材,这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兹文拟对该问题试作探讨,以期求教读者。 一、《教学通义》中的教育思想 清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宋学”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高居庙堂;“汉学”(尤指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则风行于民间学术界。 梁启超曾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穿之著《政学通议》(应为《教学通义》。笔者注),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经今古文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古文经学尊《周礼》,崇周公;今文经学则尊《公羊》,崇孔子。康有为早期的学术思想恰恰反映了前者。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世界,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格局,并对尽快摆脱应试教育,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莉 《现代教学》2009,(5):77-79
康有为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在推进我国建立新式教育制度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今天重读《康有为》,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再探讨,旨在理清维新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加强对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并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戊戌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中,康有为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除了他的政治改革之外,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在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康有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汇集此前各种零碎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提倡变科举、兴学校、办学会、报纸、图书馆、开博物院,译书、派遣留学生,实行现代教育方式,并建议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这就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浪  凌云 《职教论坛》2004,(34):62-64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早期接受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指,字广厦,出身于广东南海银塘乡的一个理学名家。自少在父祖教育下,浸淫于程朱理学。二十二岁接触西书,薄游香港,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庭,不得以古旧夷狄视之,产生了对西方先进政教的仰慕之心。从此,他大购西书,大讲西学,成为近代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找真理”的先驱人物。1895年5月至犯98年9月,康有为以其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发动并领导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之目的。由于以慈德太后为首的清朝守旧派的反对,变…  相似文献   

19.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设想,《大同书》是其代表作品。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萌芽,讲学期间不断酝酿,流亡印度时付诸文字,后又不断修正,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实理公法全书》与《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大同思想最早萌芽于1884年。按其自编年谱,他在这一年就开始“以三世推将来,而务以仁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又推一统之后,人类语言文字、饮食、衣服、宫室之变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务臻诸生于极乐世界。”1885年“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  相似文献   

20.
常峰 《考试周刊》2007,(45):160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