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辉 《新闻世界》2007,(2):23-24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新中国第一代相声大师马季走了,永远地走了。噩耗传来,爱戴他的人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来,他那熟悉的声音,他那张熟悉的笑脸,把欢声笑语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谁也没有想到,如此富有魅力的声音会嘎然而止。大爱轮回生生不息。有谁会想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马季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一位远在东北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大学生,为了那个年轻的生命不在异乡凋谢,他倾情救助,鼓励女孩与病魔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2.
从50年代起,马季(1934~2006)就在广播里逗人们笑;80年代,又在电视里逗人们笑。他还发明了小品,参予设计了头几届的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回忆起他,人们应该微笑。在相声界,马季承前启后的地位无可撼动。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东北,相声门中人对他心悦诚服。有些争议声来自部分相声爱好者:关于由他开创的歌颂型相声,把相声推向电视的功过,与师傅侯宝林的关系,以及“马家军”在相声衰落中的责任。不管怎样,马季是新社会的人,他说了50年的新相声,是新相声的一代宗师。他的个人荣辱,也都关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3.
明红 《档案时空》2006,(5):42-44
马季那双闻名遐迩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肥笃笃的身材,似乎时刻能放射出一种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造物主造化了马季这个“搞笑机器”,给充满万千烦恼的人世间带来几多欢乐和温馨。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5.
马季同志是我事业上的挚友,我与他相识合作长达40多年,这期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伟 《新闻记者》2007,16(2):32-35
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突然去世,大批记者赶去采访,当双眼红肿的马季夫人走出中日友好医院告别室时,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喊着:“不要拍!”有记者打通了马季儿子马东的电话,马东说:如果你是以朋友的身份打来电话,我代家人感谢你的关心;但如果你是采访,很抱歉,现在我们都没有心情。——避免侵扰悲痛,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蔚 《兰台内外》2009,(3):25-26
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相似文献   

8.
医生的角色     
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每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书中,赫尔曼教授诚实地和读者分享了他的临床所见,以及他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怀疑。除了让我们知道医生角色的独特,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他还提出了许多动人心魄的生死课题:医生是应该尽全力抢救病人,拼  相似文献   

9.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发作病逝,终年72岁。马季的突然离去,给老年心脏病患者敲响了警钟。心脏病夺命真的不打招呼?  相似文献   

10.
相声大师马季不幸辞世.举国震惊.不少人闻噩耗泪如泉涌,不少人赶去为他送行。在这令人哀痛的日子里.勾起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回忆.那就是29年前我采访马季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李亮 《新闻传播》2007,(8):64-64
主持作为一门艺术,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最后的竞争,一定是人格的竞争”,马季的这句话,道出了人格对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意义:人格魅力是主持人发展的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陈真 《新闻天地》2007,(2):18-21
2006年12月20日上午,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先生在医院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得知这一消息的姜昆立即赶到恩师马季接受抢救的医院,抚灵痛哭,悲痛欲绝!  相似文献   

13.
刘荣 《新闻知识》2007,(4):43-45
打开2006年12月20日的新浪网,两条新闻引人瞩目。一条新闻让人纯粹的悲伤: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去世;另一条新闻却让人感情复杂:江苏教授嫖娼当场被抓,哭求民警勿通知家人。①  相似文献   

14.
知识的力量     
丘吉尔年轻的时候,成绩不好。在预备军校的成绩总是班上的最后一名。丘吉尔参加过4次郝斯特陆军大学的入学考试,前3次都失败了,第4次才勉强通过。这时他才发现,他什么都没学到!他那时已经22岁,是一位士官了。他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了。”他找来地理、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在大热天的午后,趁者学校军官午睡之时,拿出柏拉图、莎士比亚等人的书,专心研读。如此持续了好几年,他学会了写明快、简洁、有力的文体。这种文体帮助他成为古今中外最著名的辩论家之一。点评:知识主宰一切。没有知识的支撑,任何素质都是…  相似文献   

15.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16.
忆恩师王决     
陈连升 《中国广播》2007,(12):72-75
今年11月14日是我的恩师,集曲艺编辑家、作家、评论家、理论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王决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王决先生在世的时候,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称他为“肚子里有真东西的曲艺篓子”,相声老前辈马三立称他为“肚子里宽绰的曲艺真行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曲艺理论家汪景寿称他为“学识渊博在曲艺界赫赫有名的全能艺术家”,相声界第二代领军人物马季称他为“曲坛耕牛”,曲艺界同行称他为“活字典”。  相似文献   

17.
假日,我和一个喜欢读书的朋友谈天,他感叹道:几个月前,他好不容易设法买到了几本多卷中外长篇小说,其中有《李自成》、《基度山伯爵》,他很想抽点时间,将这几本书读一读。可是,由于业余时间少,书的篇幅长,他到今天还没有读完。而且,由于阅读的时间长了,真有点顾此失彼,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他竟有些抱怨作家为什么要把书写得那么长,篇幅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爱国新闻工作者、作家马季良(唐纳)先生于1988年去世,本刊曾发表夏其言《怅抚残简忆唐纳》一文,以志悼念。此后,马季良夫人陈润琼女士曾两次从巴黎来到上海,在马季良生前友好的帮助下,收集、整理马季良遗作,编成《马季良(唐纳)文选》(暂定名),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征得陈润琼女士同意,本刊将杜宣为“文选”作的序言先予发表。  相似文献   

19.
报纸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国 《新闻前哨》2007,(11):31-33
报纸的前途到底怎么样?是年逾古稀,还是风华正茂?近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引起人们热切的关注。一、菲利普·迈尔之言引发的思考菲利普·迈尔,美国人,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他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相似文献   

20.
书迷王伯祥     
著名学者、编辑家王伯祥是个书迷,他一生爱书如命,嗜书成癖,终日手不释卷,眼不离书。所以叶圣陶在《书巢记》中写道:“书者,伯祥之偏嗜。一旦丧焉,怅惆几无以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