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会意字     
在神奇的汉字中,会意字别具一格。了解一点会意字的知识,既可以使你体会到文字的情趣,又可以帮助你减少错别字。“会意字”的“会”是“合”的意思,“会意”就是将几个组字“零件”的意思合起来去理解整个字的意义。会意字又可分为同体会意字和异体会意字。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简解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3.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1.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和指事三大类。比如:"明"这个会意字,我就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让学生认识、感悟:"日--月--明",太阳能发光,十分明亮;夜晚,月亮会折射太阳光,把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所以日和月  相似文献   

4.
汉字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结构严密,分拆不开,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如人、中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结合而成的,基本上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如“明”由“日”和“月”合成,“秩”由“禾”和“失”合成。偏旁,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旧称汉字中合体的字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统称偏旁,如“柏”字的“木”和“白”,“岗”字的“山”和“冈”。汉字的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5.
李莹 《江西教育》2004,(13):73-73
一、探索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按照汉字规律识字。我们都知道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例如以“青”为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晴、清、蜻、睛、精”等字。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汉字的规律,换偏旁识字。又如.教师可以揭示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规律.如“采”.上部为“”,意指“手”,下部为“木”,可以想象为果树。手在果树上摘取就为“采”。  相似文献   

6.
汉字本身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字是以表意为主要特点的立体型块体文字,“因义赋形”是造字的基本准则。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相当数量的汉字在楷化简化之后仍能体现象形、会意、特别是形声规律。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解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相似文献   

8.
一、探索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按照汉字规律识字。我们都知道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例如以“青”为声旁可以组成“请、情、晴、清、蜻、睛、精”等字。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汉字的规律,换偏旁识字。又如,教师可以揭示汉字的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规律,如“采”,上部为“摇”,意指“手”,下部为“木”,可以想象为果树。手在果树上摘取就为“采”。在趣味的基础上创造性识字。低年级学生经常唱着教师教给的儿歌趣味识字,现在他们进入中、高年级,表述能力增强,何不自编自导、趣味识字呢?这一创造性识字的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浓烈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9.
寻找汉字规律 寻找规律,在有趣的造字法中识字。在指导学生识字过程中, 我也经常依据汉字构字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火”,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三根木头燃起的火焰,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让学生在字形和图片之间产生联想,在对比中发现规律,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教学形声字“逃”“眺”时,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桃”“跳”,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逃”是要用脚走 ——的,所以是“走之底”,“眺”是远望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教学会意字“从”,我这样讲:一人前边走,后边一人随…  相似文献   

10.
“会意字”及其教学辽宁白慧予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拼合起来表示新义的字。因为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还表示一种语言单位:语素,所以,从古至今,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汉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会意字也不例外.根据意义的变化,我们把会意字分为表义已变...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得轻松,学得有效率?首先要遵循规律,激发兴趣,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由"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构字,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方法的引导,让儿童轻松识字,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书写自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字理识字”教学法既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用字规律,又十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而“分解组合法”就是“字理识字”的精要。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是汉字的构字规律。象形、指事造出独体字,形声、会意造出合体字。独体字大多  相似文献   

13.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14.
字理识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构字规律与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字理识字,就是通过对汉字构造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汉字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汉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字理识字”是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同均于1991年提出的,以后在岳阳市100所学校进行字理识字实验,并且迅速扩大到广西、浙江等省。  相似文献   

15.
有些学生常把“既然”写成“即然”,而把“即使”写作“既使”,究其因是他们不了解古人如何造字。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而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前人概括的四种造字法。上述“既然”和“即使”中的“既”和“即”,就是古人用会意法所造的字。从“既”和“即”现在的字形看,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很难说出它们是如何会意的。加上会意字的构造比象形字复杂,有些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极象形声字,使会意字成了最难辨认的一种字。但实践证明:如能熟识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掌握会意字的辨认方法,熟记会意字的构字部件,是能较易于识别出会意字的庐山真面目的。以下就谈谈怎样辨认会意字。一、分清会意字的类型,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是辨认会意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1.培养情感,传授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探求识字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会意字、形声字构成的一些规律,养成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能力,为学生的独立识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位”字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会意字,用心琢磨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如“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 “人言为信”,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再如“位”字,由“人”字和“立”字合成,“人立为位”,表示人站着所占的地方,即位置。  相似文献   

18.
汉字不同于别种文字 ,其显著特点是它特有的构造法 ,即通常所谓的“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实 ,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前“四书”。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 ,都是些独体字 ,而且这类字很少。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 ,这些字所象之形 ,所指之事 ,都不容易辨认和理解了。至于“会意” ,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一般是象形字 )组合成字 ,把这几个字的意义会合为一个意义。以“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 ,如 :染、解、旦、歪、尘、泪、休、从、众、采、明”等等。这一类字在汉字总量中也不算太多 ,据统计也不过…  相似文献   

19.
汉字“六书”与识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始于战国 ,西汉末 ,有了较详尽的论述 ,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象是造字的方法 ,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由此可见 ,字形是汉字的灵魂 ,汉字形体结构的本身 ,包容着无比丰富的信息量。教师自觉地运用汉字构造的规律指导小学生识字 ,可以使学生在识字中逐渐掌握识字规律 ,形成识字能力 ;可以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 ,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一、画其状物 ,从形见义。对于汉字 ,唐兰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 :“文字本于图画 ,最初的文…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