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宁馨  袁晓东 《科研管理》2012,33(4):124-130
以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家法院判决、调解的专利侵权案件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t检验法,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是否有效地保护了专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请求赔偿额、专利类型、地区、年份变量对实际赔偿额的影响显著;《专利法》修改、国籍变量对实际赔偿额的影响不显著;法定赔偿额与调解赔偿额趋于一致。研究结果纠正了美国"332调查"中的不客观结论,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实务中相关案例已不断涌现,在相应立法缺位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的做法缺乏统一性,对专利间接侵权案件的处理未形成成熟的制度。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最终未涉及专利间接侵权,这一方面说明立法者保持高度慎重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专利间接侵权规则构建的重点在于立法理论深度的突破,在共同侵权制度作为民事侵权责任体系的重要理论能否对专利权予以界定和保护这一问题上,借鉴国外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和日本等的相关立法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相对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而言。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专利权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有时行为人为了逃避专利侵权责任,并不完全实现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每一项技术特征,而只实现权利要求中的一部分技术特征,或者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现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没有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例  相似文献   

4.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理论在我国已经争论了很多年。由于相关法律中没有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规定,多年前就有人呼吁在《专利法》中加入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时逢第三次修改《专利法》,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应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的环境和条件。下面简要介绍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与实践,并对目前中国的专利间接侵权学说作出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被控专利侵权的一方可以在案件审理的同时向专利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在日前一场侵权纠纷中,日本知识产权高级法院与日本专利局作出了相反的判定,前者先判决专利无效,后者认定修改后的专利有效。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57条第2款的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对于农药工艺专利侵权纠纷,如果涉及新农药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的.  相似文献   

7.
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专利保护,专利保护的核心为权利要求解释,如何尽可能澄清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既给予权利人与其对技术贡献相适应的保护,又能使其不因撰写瑕疵而无法寻求救济,是个案实践中实现利益平衡的难点。此外,结合现实状况进行何种规则重构,借鉴发达国家制度又结合我国国情,最大化地实现专利法保护和鼓励创新的目的,应该是制度设计者应考虑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8.
9.
2012年12月4日,在广交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现场,辽宁营口三花制药有限公司“三花接骨散”上市新闻发布会人声鼎沸,在场的观众和与会专家对“三花接骨散”的复产倍感欢欣鼓舞。“三花接骨散”因为显著的疗效而广为人知,深受患者的欢迎和信赖。然而,曾因为某些原因,于2002年停产。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花接骨散”发明及专利持有人柳海峰教授的照片。他为研究发明“三花接骨散”所撰写的著作和研究资料,也在会场上被人们广泛传阅、讨论。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立法中应明确规定,侵权产品使用者并不必须承担停止使用侵权产品的责任;只有在侵权产品使用者卡观上是恶意时,权利人才能要求其承担停止使用侵权产品的责任。本文对是否停止使用这两种情况下,专利侵权产品使用者是否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及赔偿的数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国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专利侵权纠纷涉及新产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的,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的证明,即在上述情况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专利法》对于专利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主要是由于制造方法只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使用,而权利人为了取得被控侵权人使用了该专利方法的认据,进入生产现场进行调查,是十分困难的。为此,在1984年《专利法》中规定了在涉及产品制造方法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对“一般侵权行为”做出了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该法第七条是对“特殊侵权行为”的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相似文献   

13.
以2001—2013年中国专利行政执法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专利行政执法案件的年度数量、区域分布、案件类型及执法协作情况等信息发现:专利行政执法案件量快速增长,总体上是法院案件量的三分之一;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地区差异明显,不同省份的专利执法力量不平衡;专利侵权案件中权利人主动撤诉较多,处理结果主要为调解结案;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以查处标识类假冒专利产品及其销售的案件为主;专利行政执法的跨部门和跨区域协作机制已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专利权人)以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药注册申请过程中使用了其专利方法,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2006年12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新药注册审批目的使用他人专利,不构成专利侵权。该判决为这一长期有争议的问  相似文献   

15.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竺  黄瑞华 《科研管理》2007,28(1):65-67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侵权赔偿数额对专利潜在侵权人及专利权所有人行为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侵权损害赔偿金额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有技术抗辩和无效宣告请求是被控侵权人对抗专利侵权指控的重要手段,要想发挥好这两种制度的功能,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更深入的了解。首先,二者的立法目的有较大区别,无效宣告制度兼有专利侵权抗辩和提高授权专利质量两大功能,且其法律价值更侧重于弥补专利授权制度的不足;相对而言,现有技术抗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给使用现有技术的被控侵权人以抗辩手段。其次,两种制度在适用的主体、提出的时机和实体的要求上面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专利侵权诉讼风险是每个从事具有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都可能面临的一种威胁,然而由于专利权的特殊性以及专利技术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在侵权时往往处于不知情状态,遭遇专利侵权诉讼时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本文基于行为法经济学系统解读企业可能遭遇的专利侵权诉讼的发生原因,期望能够给予国家和企业制订全面专利侵权预警策略以有益的指引.  相似文献   

19.
近期,七台河市双叶家具实业有限公司诉济南澳克家具有限公司专利侵权一案,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该案入手,从多方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家具行业外观设计专利近年来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基本案情汪瑞明于2000年10月10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名称为"防伪铆钉"实用新型专利,并于2001年11月28日被授予专利权,专利号为ZL00249571.6。该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载明:1.一种防伪铆钉,所述铆钉由铆沿和铆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沿上端面压制有凹凸部。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防伪铆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沿上端面上的凹凸部构成为字母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