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年级组模式崛起之后,外界评价毁誉参半。有人为之叫好,认为可以大力推行的,也有人向年级组管理说不的。就学校内部而言,更引发了年级组  相似文献   

2.
年级组与各职能处室究竟应是怎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级组管理模式的崛起及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就学人口高峰的来临,各高中学校办学规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这就给传统的由各处室直接管理到点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分块管理的年级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年级组管理中存在着三对"矛盾",年级组长与年级主管的"矛盾",年级组与各处室的"矛盾",教研组与年级组的"矛盾"。扁平化管理模式破除了组织自上而下层级过多的冗余问题,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的幅度,使组织既灵活敏捷,又富有柔性。基于扁平化管理理论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当前年级组管理问题,一是提升年级组地位,赋予年级组相应的权力;二是制定激励性评价方案,对年级组进行优化管理;三是实行分权减层,年级主任负责制。  相似文献   

4.
把传统的年级组提升为"年级管理部",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以年级管理部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单元.该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理应成为现代学校科学化管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形成了三级教学管理网络,教研组作为教学基础行政单位直接对教学质量负责.时下,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的加大,许多学校改变了以往的管理结构,采用了分管校长、年级组、备课组与班主任(备课组与班主任是年级组下辖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同级组织)三级教学管理网络,有些规模更大的学校在年级组下面还分了部,教研组被虚化为备课组的教研召集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  相似文献   

6.
我校是一所实行承办制管理模式的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经费承包制。我们在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打破传统习惯,破除一般学校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即校级领导——职能处室(一般为教导处、总务处、教研处等)——教研组、年级组,推行一种全新的管理结构:取消教导处和总务处,试行分管校长负责制,形成直接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一、创新年级管理模式的现实必要性1.创新年级管理模式,使年级管理过程有序化学校年级组是协助校长对本年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负责的学校基层管理机构。年级组管理过程是调节年级各  相似文献   

8.
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思想很重要,如何规划学校从短期至长期的管理方向,如何依照规划对学校进行改革实践,这涉及学校在创新道路上所衍生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管理思想决定教学方法的优劣、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创新改革的方向。学校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改革"的办学态度以及"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依靠扁平化管理思想,深化学校创新改革机制,充分发挥年级组及各处室的功能,在探究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同时,调整管理核心,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层次,正面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增强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A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独立高中。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A校实施了年级组管理,教师按年级组办公,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每个年级组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与年级组长一道负责本年级平时的常规管理,如年级各阶段考试的安排,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协调班级管理等。实际上,年级组已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原应由处室负责的工作,在学校管理中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以下简称华师一附中)组织结构是以校长负责制、处室责任制和年级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表现在制度建设上就是全员聘任、岗位管理.校长在处室主任、年级主任的聘用上有决定权,教职工与处室、年级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明确处室、年级的职能、权限和责任,处室、年级对教师职工定岗定责;学校对处室、年级进行整体评价,处室、年级对教师职工实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表彰奖励,择优聘用,按质付酬.年级管理制度在这所学校有近20年的历史,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进入21世纪,学校的内外部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年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使学校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华师一附中有新的尝试与探索,下面是华师一附中2006届年级组(2003至2006年)的基本做法和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1.
年级组实体论 强化年级组的实体作用,在前几年的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中,一直是个热点。从实践的需求来讲,教,总寄希望于中层处室,直接面对20乃至于更多的班级,管理幅度太大,只能在面上做文章,极易出现虚脱病症。中层处室之间条块  相似文献   

12.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为了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提出了两级管理模式,即由校长室直接管理年级组.这种革新旨在充分发挥年级组组长的主动性,调动组内成员自身的积极性,校本年级社区视导制在这种探索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悄无声息中,年级组已经取代了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支柱机构。要论及学校变革,最为彻底的可能就是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粉墨登场了。在十年前,学校办学规模普遍偏小,一个年级有五到六个班就已经算是超级规模的学校了,那时的年级组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仍然是教研组以学校支柱机构而存在。可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年级组以不可抵挡之势,在学校管理中取教研组而代之。人们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追问教研组管理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年级组管理模式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需要年级组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的支柱机构;当时也没有任何政策法规或者管理制…  相似文献   

14.
在悄无声息中,年级组已经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支柱机构。要论及学校变革,最为彻底的可能就是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粉墨登场了。在十年前,学校办学规模普遍偏小,一个年级有五到六个班就已算是大规模的学校了,那时的年级组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仍然是教研组以学校支柱机构而存在。可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年级组以不可抵挡之势,在学校管理中取教研组而代之。人们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追问教研组管理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年级组管理模式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需要年级组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的支柱机构;当时也没有任何政策法规或管理制度来认可…  相似文献   

15.
周彬 《教学与管理》2005,(11):16-17
在悄无声息中,年级组已经取代了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支柱机构。要论及学校变革,最为彻底的可能就是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粉墨登场了。在十年前,学校办学规模普遍偏小,一个年级有五到六个班就已经算是超级规模的学校了,那时的年级组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仍然是教研组以学校支柱机构而存在。可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年级组以不可抵挡之势,在学校管理中取教研组而代之。人们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追问教研组管理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年级组管理模式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需要年级组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的支柱机构;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两个半专职行政人员,能够使学校管理达到高效,优质吗?莘庄中学采取管理重心下移的做法,年级组成为集教学、德育管理的关键性组织。两个半校级干部直接面临各自分管的部门,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层次,使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不再通过相关处室,而由年级组一竿子到底。  相似文献   

17.
《德育大纲实施手册》指出 :“年级组是实施德育大纲的重要环节 ,年级组应定期组织本年级老师分析研究本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沟通信息 ,协调各方面关系 ,组织本年级老师共同贯彻德育大纲的要求。”年级组虽小 ,却联系着几十位教师 ,几百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与学校的各个教研组 ,处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级组犹如一座桥梁 ,起着沟通学校和家长 ,沟通科任教师与班主任 ,沟通学生与教师 ,沟通班级之间学生关系的重要作用。我们新年级组建后 ,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做了一些创新与实践的尝试 ,整合资源优势 ,形成…  相似文献   

18.
建立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这是深化学校内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管理的高效,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培养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其特点和优势在其专业性。由此,建立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必须以发挥专业优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专业组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从而,建立并推行学校和以专业组为中心的两级管理模式。 我国的中小学(包括职业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三级制,即学校领导、各职能处室、各年级组或教研组。这种简单地套用行政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学校管理以行政事务为中心,一切围绕行政人员转,淡化了教育教学这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削弱了教师在学校中  相似文献   

19.
对学校和行政处室而言,年级组是一个执行者;对班级与学生而言,年级组是一个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科教师与班主任而言,年级组是一个组织者与合作平台。年级组长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着来自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工作牵扯面广,头绪繁杂。发挥好年级组的作用,就要明晰年级组定位,调动与展示年级组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积极性和才华,组织好年级组专题活动,充分体现年级组的整体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把传统的年级组提升为“年级管理部”,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以年级管理部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单元。该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理应成为现代学校科学化管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