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2.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情感浓烈的文章。《陈》表现了李密的两难境地——朝廷逼其出仕而祖母需要供养;《祭》表现了韩愈痛彻心肺的悲伤——为侄子的早逝和家道的衰落。课文既如此,课堂上就应有相应的气氛,盖语文课应有感情,有激情,甚至应有诗情,否则,何以言语文课的潜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散文(广义散文),最动人心旌、醇味绵长的,当推为自己和与己同类读书人的仕途坎坷而抒不平之愤,珍惜朋友情谊而推心置腹,挂念亲人生死祸福而倾诉悲欢感情的这类作品,却不是那些如其标榜的“通其辞者,本志于古道也”,叙事总不忘为儒道说教,发感即阐释封建伦理纲纪的道德文章。道理也简单,  相似文献   

4.
5.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6.
匡吉 《语文知识》2002,(1):35-36
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上是赞颂死者的言行,兼寓哀伤之意;形式上则以四言或骈文为主。韩愈的许多祭文,笔法上虽然多有变化,但并未脱尽旧格。惟有《祭十二郎文》(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内容上屏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 “情辞痛恻”(金圣叹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8.
教师:亲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情感,它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甚至可以进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解读这千古哀情。  相似文献   

9.
《祭十二郎》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名作,苏轼曾评价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而不堕泪,其人必不友。”可见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下面就这篇章的抒情特点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林承鸿 《学语文》2003,(2):15-15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奇葩。两文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感情真挚自然,“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王世贞语)。两文虽无一“泪”字,但读时却催人泪下,不忍卒读;两文也都无意于抒情,但却使人情动于中,荡气回肠。两文的共同点都是寓情于事,虽然比较含蓄,但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叙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加形象感人,让读者在作者絮絮不已的叙说中有种亲临其境之感。这是由于两文作者深晓行文之道,采用记片断、记细节的方法,而且选择了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体现亲人之情的平凡之事,这样的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而真挚感情的至纯至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好文章有很多标准,好作文也有很多写法,但不可否认,真实是文章的第一生命。文章要做到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要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这样的文章才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才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部作品不是在饱尝痛苦之后写成,不是在深刻感受之后写出,而是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4.
15.
蒋龙侠 《课外阅读》2010,(12):212-212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单元中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是卉代散文,和前面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嗣绕着一个“情”字。在文体上《祭十二郎文》属于祭文,  相似文献   

16.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读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作者脑海中忽然响起了这首《爱的代价》。宦海沉浮,客居他乡多年,经历无数风风雨雨,侄子(韩老成)的死让这位饱经风霜的男人真正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  相似文献   

17.
杜兴国 《学语文》2012,(2):49-49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常将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课文《祭十二郎文》中,一共使用了34个“其”字。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这些“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对于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大有好处。该文中“其”的用法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下面分类予以解说。  相似文献   

19.
匡吉 《语文知识》2004,(10):29-31
韩愈的《祭十二郎》(见新编高中《语》第三册),内容上摒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绝调”。苏东坡曾说:“读《祭十二郎》而不下泪,其人必不友。”这篇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祭十二郎》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