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物质条件,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是社会保险工作的起点和首要环节。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所做出的设计和安排是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法律制度安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还必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对象的范围,完善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社会保险税(费)负担的比例,改革筹集方式并拓展基金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盐城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实践为例,客观地阐述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政策体系、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运转等方面的现状,剖析了社会保险基金在监管职能、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自我审计和检查。它对社会保险基金除具有监督职能以外,还应具有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控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公正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能够有尊严的生存,人人都能够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险,是我国宪法、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保险权的体现.用现在的眼光看,其核心理念和设计是围绕着社会保险权这一新型的权利而展开.对社会保险实践中出现的新范畴,新问题应以社会保险权为基点,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其实质,认识其类型化之规律.这样,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险法制构建产生理论和应用的价值作用.论文重点对社会保险权的本质属性进行了透彻的论证,并分析得出:社会保险权的本质属性是生存权、社会权,是一种积极权利.社会保险权法律设置的特点上还呈现出:主体的多样性;客体的给付性;客观方面的强制性.总结了社会保险权人权观的价值取向、社会保险权所彰显的正义观、社会保险权所体现的自治与管制之维和社会保险权所体现的身份与契约之辨的社会保险权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其缺陷和弊端阻碍着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险体制?本文从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机构及如何处理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各种关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由专门机构来管理,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点。正确认识其核算基础和要素构成,克服其局限性,将有助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为机构管理者提供适时有用的会计信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合法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险基金与老百姓养老、医疗、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紧密相连.在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快速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不断增加,基金安全运行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改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审计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应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立法指国家用法律手段把社会保险制度规范下来,在全社会施行社会保险的办法。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决定的。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立法进程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保险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孙进 《华章》2012,(33)
目前,社会保险还无法在不同的地区、城乡之间实现转移和衔接,不知不觉已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须在承认并尊重这项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和建立相对统一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社会保险转账基金,实行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险政策,并改革社会保险相关的关系与管理制度,加快社会保险立法的改革,为能让社会保险早日顺利转移衔接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是社会保险制度健康运转的物质基础,但河北省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存在着许多困难,其解决办法有加强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实行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核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和重组力度,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和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平移集合的最基本性质,即集合的并,合的平移性,集合的基数的平移性,集合的有界性的平移性,极值性的平移性,可数集合的平移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权利一词拥有丰富的语义内涵。通过类比在法学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权利定义,引发了几组比较重要的相关概念的辨析:权利与利益、权利与资格、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自由、权利与权力,由此探寻权利的本体价值。无论是利益、资格、义务、自由还是权力,都属于权利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它们仅能从某一方面来解释权利,抑或体现权利的某一种价值,均不可以和权利的法理语义等同。权利表征着一种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价值的又是实证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光,在基督教教教义里面有着非常神圣的意义,其含义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同样,在浩若烟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中,光的含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光,既是上帝三个位格的象征,也是蜕变的象征、复活的象征、精神开启的象征,同时还是基督徒的象征,也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要清楚无误地赏析众多的基督教美术作品,就必须结合对《圣经》中教义的解读,逐一辨析其含义,才能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分类构想。但他们的构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一个比较完善的哲学分类体系应遵循视点统一、序列化、结构化、一一对应、整观和适度开放这六条规则.在哲学分类的八种可能视点中,只有关涉领域、考察对象、学科性质、实践目的这四种真正适合于哲学。从关涉领域和考察对象这两种视点出发,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个哲学分类体系被建构起来。该体系的一级分类是:形上学一现实哲学一精神哲学。其二级分类是:现实哲学被分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经济哲学等;精神哲学被分为知识—逻辑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ERP、CRM、VoIP和视频等应用的发展,大型企业网络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安全的和灵活的网络,必须从IP地址的规则,广域网的设计,路由协议的选择,操作系统的选择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学和教育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学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范梅南教授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教育现象学》(PhenomenologyandPedagogy)杂志的主编,现同时担任着北美和欧洲六种教育和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学术杂志的顾问编辑或国际编委。范梅南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主要有:北美教育研究学会“课程和教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美国人类理解国际学院“人类理解杰出贡献奖”,加拿大教育学研究杰出国际成就奖,加拿大移民杰出成就勋章。范梅南教授在教育学方面的论著和论文颇多,最有影响的包括《教育的机智》、《生活体验研究》、《儿童时代的秘密》、《教学的调子》等。他的许多论著和研究成果已被译成了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挪威语、日语、朝鲜语、荷兰语和汉语,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审美心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即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和审美弥散 ,而审美心理特点包括直觉性、个体性、情感性、自养性和创造性等五个方面 ,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Using central registry data for Texas for 1975–1977 of validated cases of abuse and of neglec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 maltreatment to ethnicity, address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that merit consideration in such studies.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at-risk population was 61% Anglos, 15% Blacks, and 24% Mexican-Americans. The annual rates for all abuse and neglect were 2.87, 3.17, and 3.94 per 1,000 under 18 population for Anglos, Mexican-Americans, and Blacks, respectively. Abuse was more predominant among Anglos, accounting for 33.5% of the validated cases of maltreatment, than among Mexican-Americans and Blacks, accounting for 25.2% and 29.4% of the maltreatment, respectively. Neglect was the major dynamic of maltreatment for Mexican-Americans and Blacks, accounting for 65.6% and 61.2% of the maltreatment, respectively, with Anglos having 55.4% of the maltreatment due to neglect.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not altered when rural-urban difference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