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宋涛早在80年代,有的同志在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近来有的同志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通用的两个经济范畴。我不同意把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经济范畴搬...  相似文献   

2.
卓炯同志在《也谈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一文中说:“我们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效益不高,就是不重视 m,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并和剥削等同起来。”又说:“我们的一些同志硬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因而模糊了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卓炯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经济范畴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反映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相似文献   

3.
近一、二年来,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而且应该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概念,理由是“不在其名,而求其实”。说“资本不一定必然与剥削相联系,关键在于资本归谁所有”,“剩余价值从原始公社末期产生以来,一直存在。关键在于谁占有”。另有些人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当然也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存在不存在、好不好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经济范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有共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重大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就使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何异同,以及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有哪些,作者主要从以上方面简要地论述的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敦煌文学研究甚为重视,以校勘诠释方面言,仅《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就先后刊发了下述文章: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刘凯鸣《敦煌变文校勘辨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袁宾《敦煌变文校补》、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刘  相似文献   

6.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究竟各指哪一部分却说法不一。黄益龄同志在《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文中的提法(见《政治教育》1985年第8期),就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剩余价值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我们多数同志感觉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但都不敢冲破禁区,使用这一概念,而用“共有价值”、“剩余产品价值”、“价值剩余”、“净余价值”等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有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也不自然地使用了剩余价值概念。但至今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剩余价值的一系列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王培明在《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以下简称王文,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促织》一文的主要人物“成名”不是“姓成名名”,应是“以成为名”的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就王文所列三条理由谈些看法。王文的第一条理由是,《促织》全文写到“成名”二字的只有一句,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这一范畴作过全面的多次的阐述。可是,由于过去对《资本论》的宣传和研究较侧重第一卷,忽视第二卷和第三卷,致使人们长期以来只研究第一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而忽略了马克思在第三卷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更为重要更为丰富的论述。因此,  相似文献   

12.
只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1995年,第1期张连光文)就《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王守昌《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一文中的观点,与作者商榷。王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其...  相似文献   

13.
王继同先生的《〈老残游记〉里的‘连跑是跑’》(载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指出,《老残游记》的“‘连跑是跑’一句颇遭非议,被很多校注家看作不合语法的病句。”其实,“连跑是跑”“在镇江、扬州一带方言中是一句很通行的习惯说法,”“它表示尽主观能力往前跑,动作比较迅速而且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反复性。”邵霭吉先生的《释“不作兴”和“连跑是跑”》(载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邵文”)一文不同意王文的解释,认为王文的“‘尽主观努力(按:王文本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1885年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思格斯为《资本论》第二卷写了序言。除了叙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经过、以及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所根据的稿本和有关编辑情况外,在序言中,着重揭穿了所谓洛贝尔图斯首创剩余价值理论的谎言,深刻论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新贡献。这个序言特别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系统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呢,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由劳动强度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价值是属于绝对剩余价值。这种说法比较普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年第1版和1955年第2版都是这样写的。第二种意见认为提高劳动强度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本河上肇著《“资本论”入门》一书中就是这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资本范畴以及同它相联的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等范畴,反映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是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不适用。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商品经济历史性的论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任何社会始终存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变了,它体现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推动了经济理论研究向纵深拓展。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学,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要不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目前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王则柯同志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9期上发表了《经济学科学重建,要从价格机制开始》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其大胆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本人对其提出的供求决定论的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王则柯同志。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还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末期经济学界曾经开展过讨论。近因《经济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一期摘要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要全面体会毛主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一文,“价值范畴”的归属问题,又重新引起讨论。讨论中,有商榷,也有支持。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二、六期分别发表的胡亿生同志的《我对价值规律问题的一点认识》和张云德同志的《价值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4年第9期刊登了邓传选老师的《此处修改,莫名其"改"》(以下简称"邓文"),同年第11期刊登了王刚老师的《此处修改,妙在其"改"》(以下简称"王文")。"王文"针对"邓文"中"第5版《经济生活》教材对‘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一修改,令人费解"指出:"应把教材‘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中的‘价格'理解为‘成品商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为了顺利推动这一历史进程,有必要对社会化商品经济及其主要经济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再认识。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抽象、并反映这两种商品经济丰富共性的更为一般的概念。相应的,其主要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不仅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也同样存在。任何经济范畴都是其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具体运用社会化商品经济及其主要范畴时,对它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一两重性必须加以全面地把握和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