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发生学及原生意义上看,发端于西周经过孔子儒家创造性发扬的传统孝道,蕴含着原始朴素的人本主义观点。在移孝作忠、忠孝同构的孝政治化的历史变异中,出现孝德意识塑造人、孝化治理控制人,从而人被决定被贬抑。承袭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当代中国实践,用以人为本阐发和提升传统孝文化的哲学意蕴,是推进当前孝文化研究的新理路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学会孝敬     
《学习之友》2009,(11):4-4
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很重视孝。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孙中山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冉波 《西部素质教育》2019,(11):38-38,40
文章首先阐述了孝文化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再次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孝化的认知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日常人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认为“孝”处于道之近端,其孝道思想具有守身、养亲、顺意、尊亲、善后、继志、忠君的丰富内涵,以悦亲而无所愧怍为终极目的。在孟子的“孝”伦理构设当中,虞舜之孝得到了充分阐发。虞舜由孝而行,深谙行孝之权变智慧,以至诚之“孝”感化其父,成为孟子之“孝”的顶点。性善论为孝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托,“人性本善”使每个人都具有了为“孝”的可能,并且指出了修“孝”之形上方法。但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视角下,性善论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在今天继续为孟子之“孝”提供支撑,孟子之“孝”的吸收与借鉴还需寻找新的形上依据。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9.
韦秉文 《新读写》2021,(4):46-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平天下在治其国曾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1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相似文献   

10.
百善孝为先。孔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相似文献   

11.
雷宇  郑剑 《知识文库》2023,(18):1-4
<正>《孝经》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不仅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提孝文化,并探究其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符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下,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全道德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途径。提起“孝”,我们通常会想到这么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古人也曾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相似文献   

12.
荀子从天道、人性与社会三个层面论证了人-人秩序之必要性,使其具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荀子对父子秩序的阐释达到了儒家的新阶段,使孝具有了更强的社会意义;荀子重视君臣秩序观中双方的责任,但又存在君本位的缺陷;在君民秩序问题上,荀子也呈现出“君本”与“民本”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肖群忠《孝经》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关于孝为德之本,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论“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生”,以笔者之理解...  相似文献   

14.
提起“师德”,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师对生的“德”,而很少想到生的言行对师德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师德铸炼的过程,既是师者向学生播洒爱的甘霖的过程,也是学生敬师爱师,向师倾泄爱的暖流的过程。故此,我们想就学生的品格修养与教师的道德锤炼,谈谈 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之孝敬修养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中,“孝”是最为持久且深入人心的。儒家经典之———《孝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谈论“孝”的著作。在这部经书及后人为此书作的“注”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  相似文献   

15.
曾子认为“孝”是德之根本,一切教化均由此生。孝是做人之要道;孝是天下之至德。孝不局限于家,大孝使天下人敬养父母,万众安康。孝贵在恒常.充溢于正道与正气中。曾子孝道观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治国方略之一,对后世影响绵远流长。国内各民族,周边国家、地区无不奉行孝悌之道,其已成为友好相处的道德基础。包括孝悌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更是海峡两岸必然统一的思想基础与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思想史上,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原生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行”,却未回答“孝是什么”这一更加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孝论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将“孝”论证为“天之道”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运动,是“天”这一宇宙绝对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外现。儒家孝论的思辨性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孝由一普通的伦理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孝论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斯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1939年4月29日,他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对国家进忠,对民族进孝,我们赞成,这是古代的封建道德,我们要改造它、发扬它,就是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孝于少数人。对  相似文献   

20.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