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权制度肇始于西汉,其产生与发展不断复杂化、精益化的商品交易息息相关。典权制度在历朝发展和沿革反应了当时经济生活。作为传承了上千年的一项典型的民事制度,其对中国当代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尤其是对民法有深刻影响。从典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沿革角度分析其与我国民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占有人以所有权转移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将该 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在受让该财产时不知道转让人无权处分其转让的财产, 即可依法取得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尚未建立完整的善意 取得制度,实现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权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4.
闫八一  王龙 《文教资料》2006,(22):59-60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规则,它对维护交易安全、促进商品流通、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虽没有在正式的法典中对它予以承认,但在一些相关法律文件中间接地对善意取得制度作了说明。完善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更有效地调节民事法律关系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应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力争与国际司法接轨。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制度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传统法律中特有物权制度的典权制度,因为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限制、官府赋税的严重得以产生、发展,在其存续的近两千年里,的确起过重要的作用,诸如减轻贫民税负,融通资金等;但也给土地兼并带来了契机.在现代社会,终因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渐趋灭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民法史上,典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最初,典权制度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清代,典权制度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中;清末修律时,“一草”对它只字未提;民初,“二草”将典权制度列为专章,但与不动产质相含混;《民国民法典》对典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典权制度再次沦为习惯法。考察典权制度在民法史上的立法状况,关注其命运变化,分析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也许能为当前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54-62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三条和第一百八十四条共同确立了我国规制善意救助行为的制度体系。得益于国外好撒马利亚人法的经验,《民法总则》从善意救助者请求权体系、紧急救助者责任豁免两个层面建构了我国善意救助制度的理论逻辑,以此回应近年来频发的救助他人反被讹、路人见危不救等现象所引发的"社会诚信"与"社会道德"问题。在初步建立起善意救助制度的条件下,当前仍须从严格适用紧急救助者的责任豁免规则、确定非紧急救助者有限制的责任豁免、明确善意救助者侵权责任承担三个路径,完善我国的善意救助制度,在保障善意救助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受助人的利益,发挥善意救助制度的预期效用。  相似文献   

8.
耿焰 《现代教育》2004,(7):29-30
作为私法核心的民法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基本的性质、原理、内容不仅对民法这门学科本身至关重要,而且对私法领域的其他学科具有指导意义。鉴于此,关于民法的考试就不再局限于条文即民法通则的规定,而是融入了民法的本质、原理、内容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联系,自学考试也不例外。笔者参加了2003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民法试卷的阅卷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有意从民法本身的本质和由此产生的原理以及与私法领域学科的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剖析了今年民法自学考试的部分内容,探讨民法自学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期对考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我国民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有助于权利的实际行使,有效地防止权利空洞化。综观取得时效制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实际需要,取得时效制度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在我国建立和取得时效制度利大于弊。从取得时效制度的适用要件、时效期间、中止和中断以及取得时效的援用等方面,构建我国的取得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典权制度兴起的原因,论证了该项制度具备在我国实施的法理基础;从典权制度的构成要件入手,剖析了典权是否属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买卖契约亦或特别物权,并论述了其为特别物权的原因。以我国现阶段制定民法典为契机,论述了典权制度保留或废止的必要性,强调典权制度应在民法典中加以规定。根据我国现阶段情形,在借鉴韩国典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物权法的相关条文,以期更注重私权保护、维护市场经济稳定运行和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民法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法律课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立法也日益完善。但民法内容具有多、繁、杂的特点,给学习民法的人特别是初学者带来很大困难,许多同学在学习民法时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学习,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实例分析。经常有同学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是多阅读各种民法理论书籍?还是多做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综观民法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商品经济是民法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达是民法日趋健全和完备的根本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事立法大大加强,一系列民事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事经济立法进入了一  相似文献   

14.
居住权作为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是指自然人对他人房屋及其附属物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排他性权利。居住权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物权法和婚姻法领域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我国现行法律中却无居住权的相关规定,所以,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要弥补这一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5.
典权制度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如何使典权有效融入现今民法体系,并合理保留其原有概念,向来为学者间争议之焦点。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重建典权制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也是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制度的需要。就此,探索了中国典权之存在价值及真意,剖析了典权的意义、比较了典权与相似法律制度的异同,阐述了其现代复兴价值,提出了重建典权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及时更新教材、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加强管理,课程设置的改革应考虑民法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要在教师主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并重。  相似文献   

17.
错误制度关涉诸多法益的冲突,立法者在设计有关错误的规则时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大陆法系民法继受并发展了罗马法中的错误规则,但在利益衡量上存在不同的立法模式. 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的相关规则实为大陆法系民法中错误制度的内容,但我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制度在利益衡量上却存在着失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杨峰 《华章》2012,(34)
民法作为一种私法,其价值核心之所在在于民事活动中的平等主体的自由的意思自治,从而来达到民事主体在具体的生活实际工作中的所意欲达到的平等、自由、秩序、效率、安全等法价值.毫无疑问的是人是这一系列法价值的最终载体与获益者,故承载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源性权利的人权应该浓墨重彩的展现于我国的民法体系中,而人权保护在具体的法实务中确实是遭遇了寒流.本文试图通过对对我国目前民法中的相对弱势的人权保护的现状的探究,以期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个人建议来完善我国民法中的有关人权保护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9.
善意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各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制度,为大多数国家民法所明文规定。我国自从善意保护立法以来,已经将其主要旨意融入民法的立法精神中。目前,我国的善意制度保护在物权领域,法律行为领域和债权领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上取得了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20.
薛峰 《华章》2007,(8):53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各国民法大都明文规定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否则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