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岁孩子学钢琴,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小学生学奥数……一道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中国父母普遍"焦虑" 当下,一种病症正在广大中国家长中蔓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将这种病症描述为"集体焦虑症".家长"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  相似文献   

2.
三岁孩子学钢琴,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小学生学奥数……一道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中国父母普遍"焦虑"当下,一种病症正在广大中国家长中蔓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将这种病症描述为"集体焦虑症"。家长"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我们看到,每到周末,家长们就陪着孩子"转战"于各类兴  相似文献   

3.
正"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孩子的未来!""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许多孩子家长义无反顾地大手笔"投资",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身体发育、兴趣爱好等等置若罔闻,不管不顾地将幼小的孩子投入到超前学习文化知识、超量学习文艺特长、超强度学习体育技能的洪流中,家长乐此不疲而孩子却不堪重负,家庭损失了经济积累,孩子也失却了童年的欢乐。多少年来,中国的孩子家长始终纠结着的这个"起跑线",真的起着那样的决定性作用吗?  相似文献   

4.
一句"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整个中国教育界。多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找关系、走后门,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重点中学",选择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增强孩子  相似文献   

5.
<正>"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教育似乎变成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比赛。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很多孩子成天被家长拖着赶各种班。到底什么是"起跑线"?这场假想中的比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抢跑"是有代价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特别想说:"家长,你慢慢来。"她讲了一个"放空的男孩"的故事,这个孩子的家长很早就给他报了一个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上的英语班,让他学英语。可孩子听不懂,于是,他坐在教室里,用眼睛看着老师,把自己的思绪放空。结果,他把这样一个倾听的习惯带到了小学,变成了学习困难的学  相似文献   

6.
“起跑线”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链条上,有一句口号异常响亮:"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许多孩子及其家长,都在起跑线上憋足劲拼速度、抢先机。由此带来一串教育怪象:择校热,争上重点名校,哪怕上幼儿园,也得上名  相似文献   

7.
教育时评     
《教育文汇》2012,(12):11-14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症结何在一位小学一年级家长近日说,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让孩子"做自己",可女儿上学后,这个教育观被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毁了。这位家长担忧,6年后她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她的担忧、焦虑,在中国的家长中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当下",教育焦虑症"几乎成了中国家长的流行病、常见病。这种"焦虑症"常常在孩子升学之前加重。为  相似文献   

8.
李爱铭 《教育》2012,(33):6
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称,不少年轻家长在网络上为年幼的孩子"占位"——抢先为孩子注册QQ号码、开通微博等,一来,是帮孩子记录成长过程,二来,是让孩子"不输在网络起跑线上"——等孩子长大到自己会用网络时,就可拥有众多粉丝和骄人的"经验值"了。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点的影响,不少年轻家长表现出一种"急吼吼"的功利化追求。孩子学什么、玩什么,家长要提供什么,很多人并  相似文献   

9.
李静 《教师博览》2012,(6):19-20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近年来中国家长的集体口号,虽屡遭反思。可从未被颠覆,而且总的趋势是“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不少幼儿园把小学内容提前教了,各地学前班非常活跃,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剧作,认为不进行“胎教”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心,越来越紧张。这使很多家长打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口号,把刚开始牙牙学语、学走路的孩子送进了幼儿园。这种做法的确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了一份力,整体提高了幼儿园的入学率和文化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过早的接受教育让一些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更早地受到学习压力的禁锢。  相似文献   

11.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经常能听到教师们抱怨:"现在孩子真难教,家长是怎么管的?"也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成绩差,老师到底是怎么教的?"于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本该无忧无虑成长的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大家为何如此焦躁,我们的教育何为?其实,溯本求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想办好教育,我们就要促使教育与外部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最优化,营造"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有一个观点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忽悠。笔者赞同一种看法:择校风的推高、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栽的期待,莫不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家长认为,"起跑线"是幼儿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不在小学、中学,而在家庭。把各方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近年来,有一个观点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忽悠。笔者赞同一种看法:择校风的推高、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载的期待,莫不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3月23日,上海市教委举办新闻通气会,发布了一系列最新调查数据和结论。(澎湃新闻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秉持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面对该不该送孩子上辅导班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送。然而,上海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在看朱永新先生的《中国新教育》(下称《新教育》)时,常常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在中国,没有谁会比一个学生的家长更能体味当下教育的酸甜苦辣.你不情愿应试教育绑架自己孩子童年的快乐,却又恐惧不按规矩来他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并进而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失足落水.这种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无奈和纠结,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吧.  相似文献   

16.
谁都知道,美国是最有"钱"的国家,可美国孩子花起钱来,往往却不象有的中国孩子那么"大方"、随意,甚至不顾一切,他们对"钱"的理解也比中国孩子深刻得多,这得益于美国家庭早期的"金钱教育"。其一,教孩子如何使用钱。在美国,许多家长都把教孩子如何使用钱作为必修的一课。教育孩子多是从使用零花钱开始的。具体指导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等。同时,家长尽可能将孩子零花钱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额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过程,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当一  相似文献   

17.
7岁的孩子把《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是神童还是扼杀创造力的"被神童"?十几年的学习,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一场考试中拿个好分数,教育的目的是否已经被扭曲?一个本科生的培养成本,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人,"读书改变命运"更像一场输不起的赌博。"起跑线竞争"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赌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在中国广为流传、最令家长感到焦虑的话。在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的第一集《起跑线上》中,教育专家说,"起跑线竞争"正在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潮流的反面。如今跨过"起跑线"看教育,教育更像一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有一个观点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被很多家长奉为真理,也被不少培训机构拿来宣传。而今,择校风的高涨、奥数热的泛滥、学校承载的期待都与"起跑线"论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搞清楚真正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不同的人对"起跑线"的理解不同。有的家长认为,"起跑  相似文献   

19.
王金战 《成才之路》2011,(17):11-I0006
近日,一份名为“想得美”的课程表走红网络,在这份由小学四年级男生自拟的课表中,“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该课程表在汉网上贴出后,一时引发众多网友热烈讨论。教育专家王金战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尽情地玩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谁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然而,有几个家长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几个家长不让孩子在童年时就去学“珠心算”“新概念英语”?是否学了这些东西就意味着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呢?  相似文献   

20.
吴建民 《辅导员》2012,(30):7-8
最近,我到中国各地的城市走了走,见了一些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在5至15岁之间。谈起自己的孩子,他们愁容满面,说天天忙于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补习班五花八门,占去了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父母们苦不堪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疲惫不堪,美好的童年,孩提时代的童趣荡然无存。我问家长们为什么要给孩子安排这么多补习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