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数学课程设置的一个全新内容.也是新课程的特色之一。这一领域的设置.有机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精选的教学内容使得数学各领域之间和某一领域内的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2.
陶振艳 《成才之路》2012,(31):74-74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计了"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中革命性的突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运用"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一领域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对该领域教学的基础理念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是认识和理解,但对教材中这一领域内容的设置觉得一般;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基本上能将这一领域的基本要求贯穿教学始终,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存在这一些困难,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课时限制和教学资源的储备成为影响实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四个部分,"综合与实践"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内容。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的要求,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之外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第四个领域,教材中“数学活动”反映了这一领域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的课程主渠道。  相似文献   

7.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旨在对数学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探索数学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此,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要围绕一定的目的,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策略一:提倡一个"动"字,培养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  相似文献   

8.
宋艳红 《考试周刊》2014,(16):77-77
<正>1.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7—9年级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学段目标;明确7—9年级学生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传统的数学课堂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内容的组织和应用的处理处处总是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使数学的本来面目荡然无存.新课程通过设置"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全新的领域,有效地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那么如何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呢?  相似文献   

10.
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了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之间的联系。同时,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又是新课程中一个全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四个部分.“综合与实践”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内容。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的要求.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需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这一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罗红 《贵州教育》2010,(3):88-91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设置不是数学课程单独一个学科的考虑,而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中结构性变革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内容,与其他三个内容领域并列,但不是在其他数学内容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  相似文献   

15.
课题学习是数学课程中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数学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和直线式的结构,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体现了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手段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需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这一领域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当然,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对许多教师而言也是全…  相似文献   

17.
<正>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数学课程中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一、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它顺应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为教师提供了新型教学方式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学习的渠道。本文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应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需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这一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正>"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领域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课标》"教学建议"第四条特别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