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往往十分讲究“点线面”三者的有机结合。纵观一些大师的杰作,除了其深远的意境之外,无不在技法上体现出“点线面”三者完美的融台。  相似文献   

2.
使用“为虎作伥”要弄清谁是虎谁是伥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铡《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孙中山《革命原起》:“适于其时,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尤甚。”  相似文献   

3.
使用"为虎作伥"要弄清谁是虎谁是伥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铡<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  相似文献   

4.
“宣(xuān)”是个形声字,上边的“宀”是义符,表示房屋(甲骨文、金文的“宀”像房屋的形状),下部的“亘”是声符,读xuān,又读huán,但不读“绵亘”的“亘(gèn)”。“绵亘”的“亘”原写作“”,后来形体变化,和“亘”成了同形字。“宣”的本义是大的房屋,古代常称天子的屋室为“宣室”。    相似文献   

5.
“止”的本义是“脚”,后来引申当“停止”讲,而另造个“趾”字,代替字义为“脚”的“止”。“止”又有“拦阻、使停止、仅”等义项。“至”字甲骨文的上部是一支箭的形状,下面的一横表示箭所射到的地方。“至”的本义是“到”,“至”又有“至于、极”等义项。    相似文献   

6.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相”、“象”、“像”三个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由它们分别组成的词,有的词义也相同或相近,但人们难以把握,常常弄混。“相”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相,省视也”。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11,(2):7-7
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在2010年第12期《新闻记者》上撰文说,“媒介”、“媒体”、“传媒”三词在使用中常常混淆不清。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研究发现,随着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媒介”、“媒体”、  相似文献   

10.
11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一则消息《昆明8家宾馆被公开谴责》,在副标题中提到“两个月”,而在文中又写成“2个月”。前者是对的,后者用错了。类似这种不统一、混用、乱用现象,在新闻媒体上比较普遍。实际上,“二”、“两”、“2”、“俩”的用法是有分别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人物,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这是怎么回事?在古代,婴儿出生以后,由长辈给起个“名”。“字”是成年时取的。《礼记·檀弓》中说:“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上就讲得更具体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笄而字。”意思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  相似文献   

12.
为报纸撰稿己有十余年历史,漫长的岁月虽未“磨”出可供人效法的经验,但却“踩”出条适于自己行业的“路”,悟出了些许写稿的“道道”。归纳而言,即是一要“清”、二要“精”、三要“净”。 所谓“清”,就是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善于从周边的杂碎琐事中发掘新闻线索。前些时,各大媒体都着力于宣传环境保护,治理白色污染,偶尔从别人的闲聊中听到“废旧电池也是污染源”的说法,我马上意识到有“戏”,继而从资料中查知电池中含有汞,既能造成污染又能回收利用,而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回收处理,北京一些单位也已有所行动。于是便以《…  相似文献   

13.
"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天然景物 "鬼斧神工"语出<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jù,一种像钟的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后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非人工所能达到.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五回:"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而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秦牧<艺海拾贝·酷肖>:"这个小故事我想不是无稽的,因为世间的确有许多'功参造化'、'鬼斧神工'的巧匠."  相似文献   

14.
一家体育报上刊登了一篇《本应是块金牌》的报道。报道说:在第16届冬奥会女子500米滑冰比赛中,我国选手叶乔波与独联体运动员依莲娜在换道区相遇时,依莲娜在直起身让路的一瞬间挡住了叶乔波,至少影响了叶0.2秒的成绩,比赛结果,叶乔波以0.18秒的微弱差距败给了美国选手布莱尔,取得了亚军。报道得出结论:“如果不是被对手挡一下,世界冠军的桂冠本应戴在她的头上。”  相似文献   

15.
标题乃文章之眼。眼睛好看,脉脉含情,楚楚动人,谁个不想多瞧几回。故此,读者对新闻标题便有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就为这,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和报纸编辑们曾作过不懈努力,也确实做出过一批新鲜活泼的标题。然而,翻翻我们的报纸,呆滞、别脚的标题仍然不少。譬如说“状元”,这个头衔原本不是随便封的。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自唐代始,文人做官,须层层作文应试。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员,殿试第一才称状元,即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的,号为“大魁天下”,乃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17.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入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19.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0,(18):57-58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183;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相若""、相如"都是"相当"的意思。"哀",任继愈注:"沉痛,悲愤。"后以"哀兵必胜"四字成文,指对抗双方兵力相当,受到欺压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胜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