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向报纸写些反映生产第一线情况的短消息、小通讯之类。但是有些稿件见报后,往往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有些是由于编辑对稿件的某些不适当的修改而造成的。多表现为对先进人物的拔高或想当然所致。如有次在一篇工作建议中,笔者写道,“由于本单位××科认为资金不足,工作难以开展……”,报纸刊用时,改为“由于本单位认为资金不足……”,而××科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稍留意报纸的新闻标题,不难发现,在一个时期,一个季节,或者几天里,不少报纸的新闻标题,会跟通俗歌曲,甚至跟街上少男少女穿的服装一样,也会“流行”。今天,A报用这个标题,明天就会有B报使用同样的标题,久而久之,A、B、C、D……大小报刊争相使用。因此,把这些经常能看到的标题,称之为“流行标题”,真是恰如其分。有一段时间,笔者曾看到《爱的奉献》、《洒向××都是情》、《为了母亲的微笑》等标题,竟然在大小十几家报纸上重复数  相似文献   

4.
一、个别上级领导的“名位心理”。新闻媒介要报道会议,要看会议质量及其新闻价值。但是有少数领导同志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银屏上有影”。有位县领导,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插话,县广播电台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有一次,县广播电台只在新闻最后提了一句“×××也在会上讲了话”,就很不高兴。第二天一上班,便把宣传部长、广播电视局长、电台台长找去,追查原因。有这种心理的领导同志,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会议目的、社会效益、群众心理、群众利益出发,支持和理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5.
组织稿件的几字诀要把副刊装点成花团锦簇的园地,需要编辑人的巧心安排;但是,光有巧心还不够,还需要稿件。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稿件的编辑,本事再高明,也编不出一期像样的副刊。所以,组织稿件,在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地位。这工作乍看起来不算复杂,好像只要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就行,再不就多跑跑腿,登门拜访,不管效果如何,冲上门去再说。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这里面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你打个电话给一位作者: “××同志,您最近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吗? ”这个电话对他是意外的“袭击”,他也许正在考虑一个新问题,也许正在同别人商量一件什么事,也许正在开一个什么会,也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本新书,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关于写稿子的思想准备。然  相似文献   

6.
某县在推销本地产的啤酒时搞“摊销”,笔者所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因分配的啤酒卖不掉,便来了个“三一三十一”,要求本单位每个职工喝20瓶啤酒。这事引起群众的不满,我写了一篇小言论《推销·吃销·吃勿消》,寄给一家报纸,旨在批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没想到,4月25日这家报纸在《从读者中来》栏目刊出时,竟改动了我文中的“一位公司经理日前诉说”这句话,在“公司”前面无中生有地加上“食品”二字。编者又根据我的通讯处,在署名前注明“××省  相似文献   

7.
应约为一家报纸阅报“挑刺”,发现有的年轻记者将被采访对象的某些规划当作新闻进行报道。比如《××××(地名)风吹草低见牛羊》,字里行间不见此地发展牛羊养殖业的任何新闻事实,通篇只是养牛养羊的数字规划,养牛养羊是一门极为艰苦、极讲科学的活儿,而这位记者笔下全是规划数字,仿佛“风”一吹就见到成片的牛羊,读者会提出疑问:这规划究竟能否变成事实?又如,一篇某地级市发展旅游业的报道,通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8.
很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表彰赞扬之类的稿好写,揭露、批评性的稿就难写了。写表扬稿,即使稿件中有些小缺点,别人也不会求全责备,而写揭露、批评性的稿,一个词用得不准确,也会带来一大堆麻烦。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是去年七月份调到北京市轴承工业公司做宣传工作的。工作中了解到我们公司下属的××轴承厂有一名青年党总支副书记,上任后大胆抓工作,敢于碰硬,在领导班子调整中坚持原则,使厂里工作有了起色。不久,我就采访了他,并整理出稿件寄给了《北京日报》。去年十二月份这篇稿被《北京日报》采用了。可没料想,这篇稿一见报,马上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10.
<正> 使用电脑办公,编写稿件、收发邮件、网上搜索,肯定给了你不少方便。可是,有时在交换信息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方没有电脑或者没有电子邮箱,你就会觉得要是有一台传真机在手更方便一些。其实你的电脑就可当传真机用。如果你的电脑安装了调试解调器,再配置好相应的传真软件后,那么就可以很方便地收发传真了。目前用于收发传真的软件工具有许多,下面,就Outlook 2000中的传真软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家报纸登了一条图片说明:“×××工厂职工大唱革命歌曲,振奋革命精神,今年月月提前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有的读者看后评之曰:“形而上学兼唯心主义”。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冷静一想,又觉中肯。第一,这个工厂大唱革命歌曲的活动是四月份以后的事,却硬说促进了“今年月月”生产计划的完成,这是无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13.
要把一张地市县报办好,最伤脑筋的恐怕是处理“向上”和“向下”的问题。 50年代,我在湘潭地委机关报《建设报》当记者、编辑,嗣后到湘潭市委的《湘潭日报》,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听人议论颇多的一条“经验”,就是两眼必须“向上”;上边说什么,你写什么,上边没说的,你千万别动那个心思。当记者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跟市长、市委书记和什么部长、主任跑;同上边的交道打得多,就“有能耐”、“吃得开”,即人们常说的“天线畅通,万事如意”。如此,报社就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凡稿件上有市长、书记、部长签了“可发”字样的,照发不误;稿件内有“市委×××到会作了重要指示”字样的,一律照发;凡有市级领导参加活动的消息、通讯,统统得开绿灯;不仅如此,有的通讯员的来稿,只要写上一句:这是某市长、某书记指示要写并经过目的,编辑就马上编发。由于单纯向上,唯上是听,报纸上便产生种种弊端:会议消息多,领导同志名字上报多,机关单位上层动态多,奉命报道多,通知、文件、决定、指示多。这  相似文献   

14.
报风与文风     
某青年招聘为乡通讯员后,一连发表了两篇响文:《记×××书记二三事》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技术书记》,一时成了该乡美谈的笔杆子。乡党委书记热情支持他的工作,并派他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某报社送了土特产,联系感情。紧接着报社又给该乡发了专版.这位青年借此“东风”,又连发多篇消息。如《这里的西瓜盼客来》、《南杉喜落××乡》等子虚乌有的文章。且不说某报编辑部的作风如何,听听该乡群众如何说:“时下的报纸很会扯谎,针尖个事  相似文献   

15.
一、对大寨的报道。其他报纸采用的是照片和通讯综合的方法,而经济日报则以特写的形式且题目就很吸引人即:《郭凤莲“卖”酒》。一下子就把读者牢牢地给抓住了!使你非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读后让你觉得人家记者写的很亲切、很活泼、很生动,感到记者不是在刻意写报道,而是在和读者聊天,而读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十四大后这五年里大寨的变化全知道了,确实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6.
××同志:来信和来稿都收到了。你让我们给你看看稿子,提点意见,帮助改改,达到见报水平。说实在话,你这篇稿子是比较难改的,即使我们能在文字上帮你润色一下,使它通顺、简洁一些,也于内容无补,没法见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根本上做起: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和写作能力,而不是急急忙忙要求发表。就以你写的这篇新闻来说吧。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应东北某广告报之邀,采访了本地一家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并写了一篇报道。几个月之后,我又到这家工厂采访,厂长突然对我说:××广告报的报费我们寄去了。”这使我大吃一惊!细一问,原来是这家广告报,在发表我的报道后,向厂里寄了一千份报纸,索款一百元,美其名曰:这些报纸可供该厂作宣传用。可是,一个只有一百来人的小厂,哪  相似文献   

18.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19.
记者?法官?高陈请看下面的问答: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望问者、怔了怔)我叫××/问:今年多大了?/答:××岁/问:家住哪里?/答:我家住××村××组/问:你过去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会干起这一行的呢?/答:因为……因为……所以……就……如果您以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写新闻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本是一条原则。然而,在“文革”中这条原则被践踏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的1967年11月12日,有家报纸刊出了321 个字,只有半句话是事实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本报讯海救×××船在形势教育中,广泛发动群众。大摆大谈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