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黄河的概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发源地、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及形状等);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河段的自然特征以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的各姿各雅山北麓,蜿蜒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省境,至山东省垦利县东部注入渤海,全长5,494公里,流域总面积为771,500多平方公里。黄河中下游土壤疏松,在遥远的古代,这里草木茂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牧业。因此,这个地区便成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一、选择题1.中华五岳中的东岳指的是: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2.黄河下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河套平原D.东北平原3.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它注入黄海;B.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C.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是内流河,分布在内流区;D.黄河的含沙量很大,但冬季不结冰。4.江淮地区的“梅雨”多发生在:A.春初B.春末C.夏初D.夏末5.纬度位置偏高,受到西风湿润气流影响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6.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形区特征的描述中,…  相似文献   

4.
河桥,即黄河桥。中国古代在黄河上建桥有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五四一年,即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当时,秦国为了通秦晋之道。“造舟于河”,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建起了第一座见于文字记载的黄河桥。尔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政府都曾在黄河上建桥。然而,由于黄河落差大,水流激,而且河床经常改道,在黄河上建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宋以前的各朝在黄河上修建的桥梁都寥寥可数,就是极为繁荣富强的唐王朝,据文献记载,也只有三座黄河桥。入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特殊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政府修建的黄河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代,而且,地域分布之广也为历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因属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而得名。其中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西南侧,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三江源头相距很近。2000年5月,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其中,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是重点,尤其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够从图文中获得相  相似文献   

7.
课题:黄河设计者:赤峰元宝山区实验中学李淑华课堂背景: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被誉为“母亲河”,也是世界著名河流之一。学生对此众所周知,但由于黄河在我国流程较长、流域面积较广,在前面中国分区地理中难以全面论述,学生对黄河缺乏比较完整的认识。对黄河,可以说最突出的是水利和水害两个方面,尚难以正确说明和表述,对黄河的利与害的关系,还不能从辩证的角度来认识,在这种情形下,进一步认识“母亲河”的面积,还是十分必要的。导语:同学们,一提到黄河,大家自然会想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华…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黄河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最有特点的是黄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500千米。黄河流域在气候、植被、  相似文献   

9.
黄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厘清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挥黄河文化精神引领作用;赋予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生命力。目前,黄河文化精神传承面临传播性较差、系统性不强、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应从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探索黄河文化精神传承的具体路径,真正构建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体化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黄河文化精神的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许多民谣与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我国各地的地理特征,融趣味性、知识性、形象化于一体。“一碗水,半碗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含泥沙量之大。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根据记载,黄河长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水中高达三十七公斤,暴雨时超过六百公斤。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十六亿吨,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百分之六十。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中"黄河的治理"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其中,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通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孙超/重庆壁山丁家中学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  相似文献   

13.
我省许多小学毕业生都有的数学练习册《想一想,练一练》70面上的第5题,是“黄河比长江短955公里,长江比黄河的1(1/5)倍少14公里。求长江、黄河各长多少公里?(用解方程)”我以为这道题  相似文献   

14.
黄河简讯     
胡锦涛、温家宝就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年作出重要指示纪念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温…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6,(6):23-2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语文课程是落实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学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语文做好黄河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工作,有效引导学生亲近黄河文化、理解黄河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使学生当好黄河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是其应有之义。黄河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应坚持深刻性、系统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由于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持续的工作,因此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深挖黄河文化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采取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理路,确保黄河文化有效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9,(6):18-19
针对今年黄河凌汛期即将到来的实际,为切实做好黄河封河防凌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制定10项措施,要求沿黄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当前黄河防凌工作,确保封河凌汛安全。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下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区,有无定河、沁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合拉达合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摇篮 ,人称母亲河。“黄河”之名称是因该河流经黄土高原 ,携带大量泥沙 ,水色尚黄而得名。在历史文献中 ,黄河有多种不同名称的记载 ,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理解和认识。春秋以前 ,并无“黄河”这一名称 ,说明黄河并非天然是黄色 ,而是因其流域植被被不断破坏所致。文献记载此前的黄河 ,多以“河”或“河水”名之。古文献《山海经》中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是北方地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曹魏及北魏等北方政权对黄河航运积极开发,三门峡及其以东峡谷航道不断得到整治.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各河段的航运状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