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2.
构建黔中经济区是"十二五"期间贵州经济崛起的重大策略。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推动力,在所规划的黔中经济区范围内,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贵阳、遵义、安顺等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扎实,具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来引领黔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在构建黔中经济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4.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5.
贵州自古以来便以土著民族居多,汉族人民是从内地迁徙而来,诸多的移民史材料证日月明清时期确大量的江南及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进入黔中,从而也为黔中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黔中汉语方言的独特显现.“屯堡话”与明代移民的江南籍贯成分密不可分,而清代移民来源地的庞杂,又对明代移民官话有较大影响。作为维系明清时期移民交际的纽带,需要采用通行地域最广的语言才行,而这种语言很有可能便是在明代共同语及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南中大姓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当时统治今黔中地域的主要是祥柯大姓,影响最大的是龙、傅、尹、董、谢等豪强势力集团。在牂柯大姓的统治下,黔中地域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贸经济、文化艺术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迁入的内地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当时黔中地域还是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贵州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时期。在明代“改土设流”的基础上,清代在贵州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名存实亡。清王朝改变明代府、州、县与卫、所分治的局面,行政区划逐渐划一。由于这些举措,促使了黔中境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8.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黔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促进贵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作用,值得重视、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莫友芝是贵州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其身心饱受黔文化的熏陶,在他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贵州的地理特征,而且展示了贵州的地域风情、表现了黔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其对生养他的这块土地的热爱,文中的乡邦情怀尤其厚重深沉.总之,莫友芝的散文中总是有一股难以化解的贵州情结,充满了贵州地域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立国均仰赖运河。北宋定都无险可守之汴京,实迁就于运河漕运之便利,依靠运河维持“强干弱枝”立国之势。运河、尤其是汴河,漕运东南粮米、钱帛,不仅供养京师上百万官兵士庶,而且兼顾边防和灾区所需。河漕运之阻滞,是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南宋将行都定于临安,运河也是重要条件。江南运河对各地财赋之转输、政令布达之通畅,以及沿岸地区之繁荣,成为南宋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浙东运河又成为对外贸易获取商税的重要通道。另外,盐税在两宋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运河又在食盐运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盐业生产也有很大的进步。清代土盐产地分布于直隶以及山西、陕西、黑龙江、青海等省。清代大约有土盐产地54处(以县级政区计)。与明代相比,增加了28处,增长幅度为107.69%。可见,清代土盐产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两淮盐商所操盐业曾在扬州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盐业为中心的盐商经济拉动了其他众多经济行业的发展.两淮盐商对扬州城市发展及名都结构布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用非凡.它对扬州经济生活等领域的远期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河东盐池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食盐产区,所产食盐销往山西、河南和陕西的一百多个州县。通过河东盐的销售,山西地区相对于河南、陕西形成了地区间的"贸易顺差",由此导致白银长期流入山西,山西地区的白银存量持续增加。白银流入促进了明清山西的经济发展,也是明清晋商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代温州私盐问题较为严重,名目繁多。以私盐经营;等为准划分为商私、一般平民走私、官私、枭私四类。私盐兴盛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为禁绝私盐,除制定细致严密的法令外,采取了发帑收盐、保障平民的基本生活、设置关卡、加强缉私机构和缉私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在当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产盐历史悠久。到明代,温州已形成五大产盐场,制盐方法虽延承前代,但产盐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盐业生产、销售的管理,明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具体管理盐业生产资料的分配、盐税的征缴和私盐的缉查,为保证温州盐业的国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临沂市农村社会经济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临沂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显滞后,农民意识落后,观念陈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运作机制不健全,农民靠农业增收的后劲不足;农村资金外流,生产资金短缺。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广东、香港、澳门 (海南另有文专论 )等地区 ,古为岭南的一部分 ,连为一体 ,仅有陆地与海岛之别。其民族和文明步履基本一致。秦朝统一岭南后 ,以百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归服中央统一政权 ,内地秦人陆续徙入 ,增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末至西汉初 ,南越王国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归服中央政权统治后亦然。汉武帝灭南越王国 ,设立郡县 ,当地居民大都成为汉朝的编户齐民 ,汉文化在该地区广泛传播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且成为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和聚汇中心 (今广州 )。东汉王朝时期亦然。秦汉时期 ,尤其是汉武帝以后 ,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 ,基本上已赶上中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说明了只有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 ,与海外或邻国的交往 ,边远地区的百姓生活才能比较安定 ,社会才能较快发展 ,落后面貌才能得到较快改变。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该区域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专业改造和新专业设置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这样才能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