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2.
余力 《宁夏教育》2003,(5):64-64
指导思想1.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注关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制的基本方向。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5.
6.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7.
8.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9.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生活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也就是说生活化的课堂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立足生活,从身边生活实际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感悟升华后付诸于行为,最终回归生活。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形成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课程正在实验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于2002年5月正式颁布,品德与社会教材也于同年秋季开始进入实验区实验。  相似文献   

13.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14.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以“我爱小动物”、“交通安全很重要”、“爱护公共设施”为主题匕了三节课。结果,第一节课我们被动物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第二节课又在哀乐声中被交通事故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呼天抢地的样子所震撼,第三节课大量的公共设施被毁坏的图片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展示活动结柬后,有的老师认为反面的事例太多。给学生的都是负面的影响,没有体现课程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的认为生活中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事实存在,教学就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声像鲜明的图片和录像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可以引起他们的震撼和思考,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教育》2002,(12):1-7,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课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发展的背景、课程的几个基本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实验已有两年,从面对新课标和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出发,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同时,突出《品德与生活》课的三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日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等多项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与要求,不像以前上思品课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的是一些比较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