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一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角为便,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要使学生能从教师讲授的“一”点中,推想到二点、三点……;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给学生的学习、记忆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逐步摸索出举一反三的一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的捷径、理解分析问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曹兰翠 《湖南教育》2002,(10):40-40
一、推敲辨析,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异同,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先重点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特点。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再让学生读《范进中举》,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范进的性格特点的。有了前者的“一”,学生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并由此比较出两课的不尽相同之处。我列出提纲…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最理想境界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但是,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和“类”、如何使学生能“举一”、“触类”而后“反三”、“旁通”,颇有探讨之必要。我觉得作文教学中的“一”和“类”,从写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来看,应该是:①基本概念;②基本规律;③基本思路。教学中,只有抓住了这个“一”,才可能使学生得以举一反三。先说基本概念。作文教学中,必然涉及到诸如  相似文献   

5.
6.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7.
“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江汉石油教师进修学校张运辅“举一反三’堤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工作方法。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8.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在美术课的立体造型教学中,如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掌握设计和制作的方法,提高审美和造型的能力?这是拙文所要谈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题3个朋友在一起,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4个朋友在一起呢?n个朋友在一起呢?  相似文献   

10.
“老师,苹果皮为啥一边红一边绿呢?”甜甜问“那是一边被太阳晒着了,一边没有被晒着的原因呀?”老师答。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学生子贡能“闻一以知二”,另一学生颜渊能“闻一以知十”。这两人都得到他们老师孔子的喜爱。因为他们的学习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所谓“举一反三”的“一”和“三”,并非实数。前者是指学生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的知识、经验;后者是指学生在已知的前提下推知未知,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告知往而知来者”。这是对学生起码的要求。如果有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一个方形的东西有四只角,一只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这时还要问其它三只角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他就认为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把握住教科书中的典型习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对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常常起着不可低估的“龙头”作用;在此基础上,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差生视数学为“天书”的畏难情绪,打开优生智慧的大门,又常常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只有学与思完美结合,才会产生预计的最佳效果。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找到了学与思完美结合的方法——举一反三。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需要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何谓“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条成语,它源于《论语·述而》,其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个角为例,让学的人类推另外的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后来就用“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可推知其他许多事情。由此可见,“举一反三”就是善于类推,由此及彼.“善于类推”是手段,“由此及彼”是目的.注意,这里的“彼”可以是与“此”同类型的事情,更应该是与“此”有关联的其它许多事情,这便是“举一反三”的总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举一反三”教学要义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一反三的内涵与现代教学心理学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教育目标看,举一反三不单是教师教授方法的体现,更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学习的过程看,举一反三重视学习准备和学习反思;从学习的内在机制看,举一反三包含了实现多种迁移的可能;从学习方式看,举一反三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结果看,举一反三是获得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朝阳 《考试周刊》2011,(26):96-96
《论语.述而》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在现代教学实践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学中的"举一反三"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要了解学生学法。教师要在教材和学生间架起一座桥梁,用丰富的语言工具激励、诱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联  相似文献   

17.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9):51-53
"举一反三"与"闻一知十"的由来 一般人"闻一知二",像颜回达到"十"的境界是极其难为的。孔子连用两个"弗如也",可见难为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文章之美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猪肚”听来虽不雅,却实在是我们作文最最紧要处。高考作文最新评分标准将“内容充实”作为其评判考生作文是否达到一类卷的重要依据,这是非常正确和明智的选择,点中了当今高考作文的病穴。自高考采用“话题作文”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以来,考生及教师在技巧及花样上可谓呕心沥血,宿构套构上费尽心事,真正有内容有生命力的文章越来越少。而高考对中学语文的教与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难怪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的学习,越来越不愿在作文上下真功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考场这个有限的时…  相似文献   

20.
先请看下面这句话: 设置黑狗这一形象,可谓举一反三,既能为作品结构起传承转合的作用,又为发挥题意平添神秘况味,并且有效增加幽默性魅力。(《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9期5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