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新教材说明文单元主要集中于第四册。这些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是说明类文章的典范作品。如果我们能认真钻研每篇说明文 ,深入发掘蕴含于其中的审美因素 ,实施“以美施教、以美激趣”的教学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 ,说明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审美呢 ?一、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欣赏其科学美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它所说明的内容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由此 ,读好、写好说明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入选初中新教材的说明文近 2 0…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进入中学教材的说明文,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而越是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东西,就越是与美的形式和规律契合得越紧密,蕴合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容。不管是事实(具体物)说明,还是事理(抽象物)说明,无不蕴含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3.
奚流同学问:“说明文中除说明以外还会运用其他表达方式,比如《苏州园林》中就穿插了一些议论和描写的句子,它们有什么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这并不代表就只能采用说明这一种表达方式。就好像记叙文中可以有描写和抒情的内容、议论文中可以包含记叙和说明的  相似文献   

4.
[话题缘起]说明文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实在太广泛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物质资料的科技含量的增加,它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写好说明文,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为数不少的同学,却感到说明文是一块“鸡肋”:读之无趣,写之无味,弃之不能。那么,怎样才能解开说明文写作的死结呢?[症结剖析]首先,作为一种表达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文章,说明文要介绍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让人明白,从而更“科学”地工作,更“科学”地生产,更“科学”地生活。这就要求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清楚、准确的认…  相似文献   

5.
物理之美     
物理学固然不是美学,但物理学中包含着美.由于物理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性,也就同时展现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理论具有美学价值.衡量一个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否,事实上就是对它的美学价值的衡量,也就是衡量它给原本混乱的东西带来了多少和谐.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如果我们只把科学理解为书本知识,那么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就可能是传授书本知识,具体做法就可能是教师讲科学,幼儿听科学。这种教育实际上违背了科学的本质要求。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们以严谨的态度,运用严密的方法(如观测、实验等),发现并论证关于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结构、功能及变化发展规律的知识。科学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质内容:第一,科学是求真的活动,科学是不断追求认识完善、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真理被坚持和谬误被修正。因而科学需要严谨、公正的态度,需要人们不盲从权威、富有批判创新精神。第二,科学需要运用严密的方法。科学是项很精确的工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常常被师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说明文不美。但我却认为说明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等待着我们去雕琢。说明文中美的因素在哪里呢?我认为说明文美在形象、美在科学、美在结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  相似文献   

8.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自述     
在浩瀚的宇宙中,八大行星与其它朋友在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地球却一天不如一天,蓝色的纱裙越来越脏,灰蒙蒙地,肮脏极了!有一天,金星碰到地球问道:“地球姐姐,你怎么这样子呀?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你的孩子应该把你装扮得比昔日更美才对呀!”地球苦笑道:“说来话长啊!昔日我的确空气清新甜  相似文献   

11.
艺术美的根本问题是,怎样反映现实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比如说,有些生活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引人注意,也不感到它美,但是一经搬上舞台或写成小说,制成画幅,人们就感到它美了,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的回答是:现实生活中的美是分散的、浮浅的、转瞬即逝的,一经提炼为艺术美,即把分散的集中起来,浮浅的转为深刻,暂时的予以固定,从而就成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品了。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混有偶然因素和假象的,艺术美则扬弃了这些偶然性和假象,而显现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所谓本质和规律,就是对象的主要特征,或者说主要属性,也就是某种重要观念或观点。这种属性可以引伸出事物各个部分的关系,也可叫做逻辑,艺术的目的就是改变这种关系,使它们显示更加清楚,更加明显,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说明文真难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枯燥无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是名篇,可我不太懂,简单说说算了。”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这样说。听了诸如此类的对话,我想起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老师很少讲说明文,总是让我们自己看,也不知道该怎么看!”难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科学说明文真的没有讲头,没有学头吗? 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师讲好科学说明文是必要的。科学说明文逻辑性强,说理清楚,教师在讲授时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懂文中阐发的道理,这对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以及将来研究自然科学,撰写科技论文都是有益  相似文献   

13.
●谈永康一《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第十册)是一篇说明文,自然要对地球的情况作一番准确形象的说明和介绍;但它又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不同在作者带着浓浓的感情在说明,在介绍。这一点从课文的题目就可以感知了:文章明明在写地球的外观、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以及地球是目前适合人类居住的惟一星球,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取做“地球”呢?因为作者不只是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综观全文,“爱”字贯穿始终,作者的“爱地球”,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写赞美诗,更多的是以一种忧患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与其说…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文教学,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怎样克服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认为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程序,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这一类文章的规律。阅读程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的而安排的阶段、步骤。科学的阅读程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按这样四个步骤:即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理清文章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品味说明的语言。阅读说明文,先要搞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具有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人们的审美理想 ,并为这一理想而奋斗。科学是绝妙的美育教材 ,要引导青年学生准确地把握这部教材的精髓 ,提高科学美的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一、科学美的客观存在所谓科学美 ,是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阶段 ,理性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 ,在科学创造、发现、发明过程中显现的美 ,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是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揭示 ,渗透着真 ,蕴涵着善 ,显示着美。1 .美与真的相互联系任何美的事物应当是具有真实性的 ,或者是包含…  相似文献   

16.
一堂好课,不仅使人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表明教学中确确实实存在着美。 学校教学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学美就是现实美,是社会生活美。因为其中灌注了人的创造性的劳动。 怎样创造历史教学的美呢? 美是人们能动地创造地体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喜爱和愉悦的具体形象。创造历史教学的美,关键是创造具体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画家吴冠中,以画家特有的审美标准和眼光,在《桥之美》中向我们阐述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即“扮美”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说明角度,决定了文章对说明对象———桥的阐述,不是从“科学”的层面进行分析、解剖的,而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解说的,所以作者所选用的说明的表达方式等也与传统的说明文有较大区别,我们称之为“另类说明文”。它们语言优美生动,文体却模糊,既不像传统的说明文,也不像散文,因此,往往被称为说明文中的小品文。下面就具体说说怎样赏读这篇说明文。你可以把《桥之美》当做一幅幅美术作品来欣…  相似文献   

18.
科普说明文具有“三性”。哪“三性”呢?首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文教学应做到“三性”统一。那么,怎样做到“三性”统一呢?“三性”的关系应怎样处置?各自的作用应怎样发挥?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比如,有人提出学习科普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所谓科学意识就是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知识改造世界”“,当然,在具体作品解读中,学生也会学到一定知识,包括说明文写作规律,但首先是培养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课文所蕴含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一、以情促情,调动情感体验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大多是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缺少"语文味"。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