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红华 《江苏教育》2008,(17):15-15
教育家的永恒是教育家文化品位的永恒,教育家的教育生命在文化的传承中得到延续。许多教育家尽管早已离我们而去,但留下了比他们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人格、思想、业绩,这些教育家文化品位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对于教师、对于学校、对于教育,具有永恒的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致力于在悲剧的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备受压抑的允诺自由和幸福的潜力。中国魏晋时期的士子丈人虽与尼采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中,却对于生命和存在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生命此在的永恒悲剧性,却又积极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都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之美的培养,希望在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中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诗经》展示了先民终始循环的时间意识——在现实中将时间拉回到过去,在想象中重现以往的人、事、物,并与眼前现实一一时照,形成一种今昔与盛衰或哀乐的对比。这种意识表现出他们对过去的神往及既往不可追之憾恨和他们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4.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相似文献   

8.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毁灭,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殉情的时间,与古代神话中的某些观念有暗合之处,所以,作者以“孔雀”为比兴,喻他们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获得了自由,从而赋予生命以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园,一个亘古恒在的永恒主题。今天,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空前凸显,使教育负载了过多的期望与理想,也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与责任。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鹄的教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然而,另一种现实景观却再次震撼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灵。在当下的教育视野中出现的恰恰是对生命本真的巨大漠视、扭曲与异化,现代教育迷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关怀。知识教育俨然与生命教育的应然图景构成了一个实然悖论。激烈的升学竞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开启了对生命本体探问的哲学之思,它痴迷于生命的本质与永恒.这一追求与基督教的教义恰恰相合,人皈依永恒之上帝成为西方人在中世纪时期的生命归点,但是,正是这一追求使人之生命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面对这份生命之重,哲人们苦苦寻觅生命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12.
生命自古是人类永恒的思考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常用以象征生命,形象地寄寓着人们对生之短暂与永恒的思考,在传统“灯”文化中,人们以力求生命在物质形态上延续,以及向往生命在精神层面上永恒的方式来实现生之短暂向永恒的转化,体现出了强烈的重生意识。此重生意识,带有明显为现世人生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信仰三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信仰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一种关怀,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特性把人和其他万物区别开来。人的生命具有了其他生命所不具有的双重存在: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价值生命的存在使得人具有超自然生命的生命,使得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地寻求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力求生命不断升华,力求生命活力在永恒的企求中获得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出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逆时之士不满于现实,不愿与世沉浮,他们固守着自己的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或躬耕于田园;顺时之士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曾经说:贯穿小说《雪国》全书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空灵虚幻美的叶子承载着人类对于永恒精神境界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生命活力的驹子则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价值追求的化身。岛村在这两种境界之间徘徊。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从拉康的"凝视"理论分析岛村在"暮色之镜"和"晨光之镜"的凝视中,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并进一步追问川端康成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杂文两则     
穿行的永恒时间的永恒在于生命的跋涉,扼腕着便风化成漠漠沙尘的历史。空间的永恒在于生命的丈量,逡巡着便踏入幽幽潜藏的未知。而它的永恒,凌驾于时空的双轴之上,囊括了文明的精粹,演绎了文化的高峰,托举起人性的光辉,或优雅、或惆怅、或洒脱……  相似文献   

18.
杂文两则     
穿行的永恒时间的永恒在于生命的跋涉,扼腕着便风化成漠漠沙尘的历史。空间的永恒在于生命的丈量,逡巡着便踏入幽幽潜藏的未知。而它的永恒,凌驾于时空的双轴之上,囊括了文明的精粹,演绎了文化的高峰,托举起人性的光辉,或优雅、或惆怅、或洒脱……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园,一个亘古存在的永恒主题=在人类整个发展进程中一直是社会发展、明进步的基石。今天,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空前凸显,使教育负载了过多的期望与理想,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与责任。然而,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矛盾张力中,教育的实然图景凸显了其在更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  相似文献   

20.
学校,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归属,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旦每一位教师都能把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愿望统一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之上来,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师发展才更具自主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