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2007,(4S):30-31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罗廖夫说:“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大学校园里却孕育着反叛的情绪,在越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满,学生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校园里多元文化浪潮的兴起,也促使大学思考其自身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吴军 《课外阅读》2010,(15):47-47
20世纪60年代,日本一直想知道中国究竟有没有大油田,但一直苦于无处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幻影人生     
20世纪的20年代,似乎曾经出现过一位年轻俊朗、才气横溢、名字叫做海克特·曼的默片演员,他那传奇而悲凉的一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之所以说“曾经出现过”,那是因为这位默片演员留下十多部喜剧短片以及几篇内容相互矛盾的采访新闻后,突然消失无踪,不再在世人眼前出现,他往后的际遇无人能见证。而我又之所以说“似乎”曾经出现过,是因为关于这个默片演员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枯竭”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行业,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做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心理枯竭。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其特点和具体表现有:疲乏、冷漠、丧失成就感。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6.
播音员     
《高中数理化》2010,(10):59-59
20世纪60年代,在无人驾驶宇宙飞船“双子座2号”的发射现场.有一个无线电台的实况广播员是在事先就把他的广播稿写好的.发射前的倒数刚一结束,广播员就念到:“宇宙飞船起飞了.巨人般的火箭腾空而起,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2013,(1):14-15
月球漫步险象环生美国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一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了阿波罗登月工程。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的电视网转播了他和队友登上月球的画面。一张记录他们迈出登月舱、登上月球一瞬间的照片至今仍令人激动不已。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所说的“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也成为...  相似文献   

8.
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标志着自苏维埃俄国1917年建立以来经济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政策不是一次性制定完成的,而是在建设实践中,根据实际的需要逐步制定、丰富、完善和修正的。  相似文献   

9.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  相似文献   

10.
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大学校园里却孕育着反叛的情绪,在越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满,学生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校园里多元文化浪潮的兴起,也促使大学思考其自身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向苏联学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习苏联经验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过度的专业化和统一化的同时,也给师生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普遍的不适应.尽管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于1958年即告停止,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2.
在一座破旧仓库的角落里,放着一只20世纪60年代的煤油灯笼,已经几十年没人去看它一眼了,主人早把它忘记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4,(5):31-31,62
目标:通过听音乐、读歌词提高英语水平.想一想:你听过法兰克·辛纳屈的歌吗,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歌曲?你看过他演的电影吗,觉得怎么样?在20世纪40-60年代的歌手中,你还喜欢哪些,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李红 《中学教育》2006,(2):29-31
叶圣陶,一个不能让我们忘怀的名字。这位名的化大师,在20世纪的中国留下了不可摩灭的足迹,其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人所共仰。在其生前,茅盾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曾由衷地称赞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编按]  相似文献   

16.
李红 《山东教育》2006,(3):16-19
叶圣陶,一个不能让我们忘怀的名字。这位著名的文化大师,在20世纪的中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人所共仰。在其生前,茅盾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曾由衰地称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云南教育》2007,(10X):7-8
“80后”。原是指文坛对1980—1989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一个拥有2亿人左右的一个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18.
考察任何事物的变迁,首要的应透视推进或阻碍其变迁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的思路紧密相联。当时党内囿于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及对农业合作化的不同理解,在发展农业的制度选择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其相互牵动、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包产到户浮沉不定、几度变迁,并折射出深刻的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惯与人生     
朱李平 《家庭教育》2014,(7):M0002-M0002
习惯重要,为什么?从养成功能来看,家庭教育就是培养各种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劳作习惯和休闲习惯是最主要的。每个人就是用自己的各种习惯,去应对一生所遇到的人事物的。可见,习惯就是生活(生命活动的全部)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20.
牛三 《成长》2005,(2):8-10
年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人确乎又生活在自己和一个时代的历史之中,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确立的精神定向,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变迁,为此,我们决意探究60、70、80年代生人各自的成长境遇,以及那些境遇对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终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