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2.
一、寻声捉影所谓“寻声捉影”,就是顺着人物的声音捕捉人物的形象或身影。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固称远程“扫描”。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就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霸王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不宜培养开拓进取并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格,因此势必导致人物英雄气概的失落;再者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这自然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讲授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中的《祝福》的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鲁迅?教材参考答案中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笔者试对这一形象分析如下。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做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这古老、停滞的鲁镇环境十分厌恶,表…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而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不宜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格,因此势必导致人物英雄气的失落;再者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这自然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小橘灯》是一篇仅仅两千来字的短文。它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朴的城郊小姑娘的可爱形象。读起来意味深长,亲切感人,久久不能淡忘。作品写于一九五六年。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十几年以前”,即解放前。接着记叙“我”到重庆郊外一个乡公所看望朋友,偶然与一位小姑娘结识的经过。初读时感到这不过是一篇极普通的叙事散文。然而,在作者笔下,叙述之中有寓意,描写之中见深  相似文献   

9.
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  相似文献   

10.
在《一件小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还认为车夫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根据大概是:车夫是小说正面人笔的形象;这样可以表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来提高小说的思想价值。但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况及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矛盾冲突的展开来看,小说的主人翁应是“我”,而不是车夫。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求教于广大教育界同仁。 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我”的形象。“我”谈过?“子曰涛云”,尽管身穿皮袍,以车代步,然而“为生计关系”,又不得不冒着大风,清早出门。这都说明“我”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时,作品也写出了“我”的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怀不满,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文治武力”和“吃人”的孔孟之道表现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写的朋友之间的温情,其实是感人至深的,但作者对好友的回忆似乎在不经意间叙说着,从而使人物个性不断地凸现出来。作品主要是刻画人物,把好友“扒皮”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从看小学时的集体照片写起,引出“扒皮”的可爱形象,读者的阅读情绪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接着作者回叙她跟“扒皮”过往的友谊,加深人们对“扒皮”的了解。写好人物需要选择好的情节,才能把人物写活。作者主要叙述了两件事:两人一道弹琴和小狗点点。这两件事集中反映出“扒皮”的真情实爱,她的个性因此跃然纸上。应该说,这两个细节运用得较好,较为准确地刻…  相似文献   

12.
由于作者的递更,《孽海花》由金松岑笔下的政治小说变为曾朴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小说。小说以赛金花为原型塑造了名妓傅彩云的形象,以洪文卿为原型塑造了状元金雯青的形象。透过傅彩云一生的历史,考察中国三十年“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以傅彩云的形象作为映衬,审视那个时代道德文章典范的状元金雯青,并通过傅彩云和金雯青的故事为主线,串起旧学名流与新学时代两个世界,把民族丈化置于新的时代之中,从道德与文章——实际上是教育——两个角度,通过对新学时代旧学人物的批判实现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3.
《诺言》以人物对话展开起伏动人的情节,以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鲜明的主题,这是课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课文讲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为信守自己的诺言,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岗位”的故事。作者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铺陈叙事的写法,而是把“我”作为连缀这个故事几个情节的主线,置“我”于事件之中。课文的情节是通过三对人物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这个形象上,留下了大量的疑团。秦可卿形象是一个“镜像”,是一种象征,是“梦”的象征,是贾府走向自我毁灭的象征,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结构意义大于形象意义的人物,是连接《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两个世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的“精讲”问题,已经提出好多年了,报刊上有关的文章也很多,我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下列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抓立意所在、紧扣立意所在的笔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读写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写故事,写人物,写景物,都有其立意。一篇文章中有了新颖的、独特的立意,发人深省的、富有社会意义的立意,才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立意总是表现在生动的形象之中,表现在生动的画面之中,表现在生动的情节之中,离开生动的形象,立意就变成没有血肉之躯,变成抽象的干巴巴的概念。我们理解了文学创作是“意”和“形”的统一,这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也就要把握“意”和“形”的统一。通过形象来理解立意,抓住立意来感受认识形象。  相似文献   

16.
对“我”的形象赏析“我”一般用于小说、记叙文、游记或叙事散文中作为主角或线索人物。“我”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有:(1)从内容上,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可信。(2)从线索上,将文章中的若干人物的活动串联起来,使文章内容情节既丰富,又统一。(3)从主题上,通过“我”的所作所为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我的战友邱少云》(统编五年制第九册18课、六年制十一册14课),是篇革命回忆录。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叙述了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牲牲的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遵守革命纪律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抠住描写“我”的内心活动及邱少云英雄行为的重点词句,透过人物外表揭示人物内心,展现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而不惜献身的光辉形象,感染启迪学生动情晓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  相似文献   

18.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进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一形象在文章结构与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姿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形象。茅盾先生说:“《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读(水浒)的结构和人物》)。《水浒传》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作者不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之中,紧扣人物的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人物的性格,而且给人物加上一定的绰号和赞语,使人物在读者的心目中活起来,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凡读过《水浒传》的人,决不会忘记作者给他笔下人物所取的绰号。所谓绰号,就是指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给人物取的名号,是一种近于诙谐戏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