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较教育是研究和借鉴古今中外教育,通过整体对比和分析,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学科。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者深入教育实践,同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协作开展研究,扩大比较教育研究的概念和领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的比较分析,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加国际比较教育合作和交流,必将开拓21世纪比较教育蓬勃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体制、政策法规等五方面对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教育:发展、使命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世界比较教育论坛选择全球化作为主题主要是关注其对很多方面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比较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但是这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影响,比较教育对全球化的诸因素也起着推动和塑造的作用。 与其它研究领域相比,比较教育与全球化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它一向都注重跨国分析,鼓励其研究人员具有开放的视野。同时,该领域主要的范式、方法论和重点研究课程都对跨国的变革力量有所反映。 本文首先考察了全球化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比较教育学的本质,之后分析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WCCES)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最后,本文指出了全球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些特点,并着重指出了一些比较教育学者能够而且也应该涉足的具体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适逢"比较教育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在这里谈谈法国比较教育学家马克-安东尼·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尽管在朱利安之前,也曾有一些专家比较了不同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从中汲取他们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通常是由政府派往其他国家的,通过左右比较,借鉴能够造福本国的政策.与这些相对肤浅的政策借鉴者相比,朱利安针对各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制定了统一而可比的框架和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词源学、哲学、学科和方法等维度去认识"比较",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或框架,遵循基本法则,展开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进行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是具有确证身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在遵照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共性下,对民族国家边界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的教育进行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的学科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办学的质量与品牌,决定了办学的内涵与方向,校企合作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校、企业与地方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YP")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史上校企合作的情况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对比,突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结合对比研究后的分析,提出了中等职业教学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三大类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行音 《教育科学》2003,19(5):53-56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英语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教育市场化改革和我国的教育市场化倾向,指出:我国的教育市场化倾向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在政治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实际表现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学者在介绍西方教育市场化的改革时存在缺陷:片面、缺乏实地调查和盲目追从理论。由于教育承栽着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市场的操作方式并不适用于教育,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尚没有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市场化的操作将会加重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受国家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影响,比较教育学长期以来忽视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学加强民族教育研究,二者共同的学术理念使之在理论上可能性较大,因而其结果能够促进比较教育学在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观)、方法论(教育民族志)等方面得到切实发展,将会对中国的民族教育、整个教育事业和国家大局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的实践效益,并使该学科在日益重视民族问题的新世纪获得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在20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比较教育最初所坚持的价值观,即比较教育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待我们自己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学校形式和价值体系,仍然是比较教育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同时,比较的视野可以帮助我们接纳差异,包括与我们不同的"他者"(the Other).尤其是在当今认识自我和社会,接纳差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今欧洲、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开始蔓延着"本国优先"、排斥国际合作的民粹主义思潮,这让国际主义的价值观与实践受到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找出共性与差异,为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较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的综合性评价,介绍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这一全球组织的性质和任务.作为一些国家级比较教育学会与区域性比较教育学会的大伞,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于1970年.目前,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国家级、次国家级、区域性以及以语言为基础的比较教育学会的总量已经发展到32个.本文概述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历史与运作模式,以及比较教育在性质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探讨了比较教育研究中"发展与教育"领域的形成,梳理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这些范式和理论有新自由主义范式、激进主义范式、批判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并提出了"教育与发展"领域的四个关系维度,即教育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全球社会中的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是有知觉的道德主体,每个社会都要求有公民教育,而公民道德教育又是其重要的方面。教学者总是希望公民的教与学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就要求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说教、经验、反思这三个方法。如果要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球公民的概念,那么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全球公民成为现实,就需要有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心态,超越国家界限和传统的束缚,这也将寄希望于未来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比较教育学:内涵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教育学是以探求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表现了由比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科存在的独特性,是以培养"人"的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学科存在依据和逻辑起点的,拥有基于比较方法一元论的学科多元方法,它是具有来源于民族国家教育知识的多学科解释视角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和分析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和争论、人文主义方法和科学方法的争论、定性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的争论以及是否应该发展特定的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国比较教育在新世纪不仅担负着介绍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经验的任务。也有把中国教育实践介绍到世界的责任,为此要提高研究方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比较教育要积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以"国际视野"为背景,在追求"本土行动"的过程中及时对其功能进行恰当而合理的定位.由于我国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着功能缺失和定位模糊的问题,故需从比较教育的功能定位与研究范式转型两个角度,来对比较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庆贺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铃木慎一七十华诞。关于比较教育学科的危机,不能看得太严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倍受关注,比较教育学者有许多工作要做。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更需要比较教育学者开展各地区的比较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倡导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来促进国际领域教育家、实践者和哲学家们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相互理解.本文概述作者从事不同文化间对话的一些经验,然后探讨比较教育学术界对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传统和教育的影响,指出教育交流有赖于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也需要本土的、边缘文化群体以及贫困国家的参与,这些群体或因国家资源贫乏而无法跟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应该在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减少不同文化间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比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比较教育亚学科群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性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属性,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学科性质的争论,并出现了领域论、学科论、领域和学科双重论、跨学科论等观点.跨学科性是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一种普适性,比较教育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由教育的复杂性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方法多元性、全面性、区域差异性等特征.比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比较教育亚学科群的建构,如比较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政治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政治经济学、比较教育文化人类学等.  相似文献   

20.
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传统研究范式的同时产生新的研究范式,包括历史主义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范式和多元研究范式。探讨这些研究范式的不断批判和超越,目的是改变比较教育研究者单一的线性思维方式,提倡批判的、综合的研究范式思维,使比较教育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化,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