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谁要求办民校?有些人认为『冬学可以办,但不能办民校』,他根据过去的经验,看现在的问题。抗战以来,老区年年办冬学,有很大的成绩,也曾提出过转民校的问题,但转了的很少,建立了的青年文化补习班,很少能坚持下来。为什么过去不能转民校,现在就能建立民校呢?是不是单凭主观的愿望呢?在实行减租减息之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之后,老区的群众已经有了学习文化的要求,但主要  相似文献   

2.
我支部从1954年冬季起,在大队范国内,分片办起了五所民校,到现在已经九年了。1959年冬,民校改为常年性的业余学校。1960年为满足青少年的学习要求,又办起了业余高小班一个,学员26人;业余初中班一个,学员38人;另在各生产队共设立了十个文化班。  相似文献   

3.
全县共评出"钦民校"1940所,其中一级471所,二舰746所,三级723所 从省委郴州扫盲和业余教育經驗交流会議以后,澧县开展了一个声势浩大、波瀾壮阔的铁民校运动。现在全县共评出铁民校1940所,其中一级铁民校471所,二级铁民校746所,三级铁民校723所。全县参加常年学习的青壮年有22万2千多人,占应入  相似文献   

4.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郊大胜乡共有十一班常年民校,其中四班是在一九五○年土地改革运动中开办的,另七班是在一九五一年由冬学转化的。自从开办到现在,这些民校大都比较巩固,巩固的关键是在于恰当地解决了学习和生产、中心工作的矛盾;而矛盾所以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民校贯彻了教育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民校的教学内容密切地给合了生产和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不少地区,发现了农民业余学校的学员(尤其是高级班的学员),一心想在民校毕业后‘当干部’(指脱离生产)、‘进工厂’,因而有个安心农业生产的现象。如河北省望都县调查了两个民校高级班,在一○九个学员中,只有十九人愿意继续种地,准备将来开拖拉机。曲家湾民校高级班的标语上写  相似文献   

7.
当春耕生产到来的时候,宜兴县有部份民校没有做到服从生产,及时地改变学习形式,以致产生民校学习影响生产的现象。经过县文教科召开社教扩大会议研究学习结合生产的办法,才开始批转这个偏向,并得出一些在小忙时期结合生产的体验。夏收夏种中,民校主动放了假。现在已进入夏收夏种后的复课阶段。为此我把宜兴县屺亭等十二个乡的民校在小忙时期给合生产的一些体验介绍在这里,供民校做好复课工作的参考。在学习组织上,要根据生产组织和生产对象,适当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根据十二个乡的调查,凡是一个民校就是一个或二个互助组组员的,成者学员中妇女占多数的,或者非主要劳动力占多数的,或者单干户占多数的,或者学员是靠近市镇以出卖蔬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都可以在民校集中学习。如果参加民校的是好几个互助组中的部份组员,但民校原有基础比较好,也可以集中学习。如果民校基础平常,那就还是以互助组为单位,分小组进行分散学习为宜。在学习时间上,要根据学习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结合情况来决定。民校学员就是一个或二个互助组组员,他们的学习和会议有条件结合在一起,可以天天上课。民校学员单干户多,  相似文献   

8.
蓬溪县上东乡和平民校(现在上游人民公社上东区联队四管区农民业余学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党的领导下,自1951年开办冬学以来,至今坚持了九年,从最初一个扫盲班45人,发展到现在已有一个业余初中班、两个高小班和五个识字组,共计学员113人,占青壮年应入学人数的96.6%。已成为我县扫盲和业余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先后受到专、县、区的六次奖励,获得了县模范民校的光荣称号。解放前,这里连一所初级小学都没有。广大农民过着吃不  相似文献   

9.
在抗美援朝及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基礎上,北京市郊區蔴峪村,這個曾被人認爲是第十五區『封建堡壘』的村子,今天已一躍而變爲全區的一面旗幟。在偉大的愛國運動中,民校成了一切活動的核心,由冬學時的三十來人,發展到現在民校的三百二十人,其中婦女由三人已發展到二百五十二人,在農忙時,民校人數超過了冬學的十倍。合計民校及小學的學生,全村堅持常年學習的有七百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這說明學習和生産一樣,已成爲新中國勞動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蔴峪村民校是怎樣由發展、鞏固而走向壯大呢? 冬學轉民校時,學員及群衆都怕民校成天上課,躭誤  相似文献   

10.
衡南县豹泉社党分支书记、省农业劳动模范李清水同志,一九五六年九月发起创办了一所民办业余高小班,设备因陋就简,一个教师,十九个学生。当时就有人在背后打冷板:“这间学校寿命不长”。出乎这些人的意料,这间学校巩固发展了,现在成为拥用两个初中班两个高小班的学校了,老师增加到三人,有九十个学生。这间学校是群众的力量办起来的。但是群众一谈起学校,都会异口同声的称赞李支书的领导好。李清水同志兼任了民校校长,还指定了一个分支委员领导民校工作。那怕生产工作再紧,他坚持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情况与成绩 盰眙县高庙区古城乡常年民校,是在一九五一年春自冬学转成的。由於领导上的重视,群众的支持和教师学员的努力,这所常年民校在两年当中逐渐发展与巩固起来,已经是个很正规的群众的业余学校了。  相似文献   

12.
“较好的冬学和常年民校”,是人民教育社编辑的农民识字教育资料选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如果说“农民识字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已提供了农民识字教育最主要的经验,那么“较好的冬学和常年民校”则介绍了些更完整的范例。尽管如引言所说:“好的农民业余学校,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继续创造,现在还不能有完美的典型”;仅仅就这本书所介绍的“较好的”冬学和常年民校,他们在敌人威胁下不屈不挠的坚持,极度物质困难的克服,群众路线正确的执行,适合群众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创造,以及蓬勃热烈的学习空气,……在今天都还是冬学与民校的镜子,值得大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九六二年秋开始搞民校的。这个民校叫柳塘民校。原来是一个中师毕业生在那里工作,后来调走了,决定我去。到大队向支部书记汇报后,支部书记说:这是一个比较贫困的队,隔完小近,学生来源不多。我说:“如果万一收不到怎么办?”他说: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04,(11):9-10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名校办民校”的热潮,并声称这种做法是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验,目的在于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但在运行中,“名校办民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已经危害到教育公平,扰乱了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5.
某市教育局经过大量调研后认为,任何民办学校从其开办、成长到成熟、赢得社会公认、提高美誉度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果依托“名校办民校”,则可以利用名校的优势,孵化一个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校”。就能够缩短优质“民校”的成长期。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于是,该市教育局确立了“通过‘名校办民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张”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郢爯     
郢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其形制是在扁平的金版上规则地印有篆文“郢爯”(旧释“郢爰”)二字方印,因而得名;因其象在金版上印有印章,故又有“印子金”之称。楚都在郢(今湖北江陵),楚国后来每次迁都,都延用了郢的名称,并以都名推及其国名,故将郢爯解释为楚国的“金钱”。旧传郢爯出土于安徽寿县和凤台两地;建国后在江苏、湖北、河南、山东以及陕西等地均有发现,即使是在安徽,郢爯的发现也并不局限在寿县和凤台,在合肥、庐江、广德、巢县、六安、阜南、霍邱、临泉等地也有郢爯的发现,有的是墓葬所出,有的则是窖藏。就现有发现来看,郢爯的含金量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有少至百分之七十的。教材图14所示即为1969年和1970年发现于安徽六安和阜南两批郢爯实物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学习和生产、中心工作的矛盾,大胜乡民校解决得比较好。我们可以向大胜乡民校学习些什么呢? 如果只是学习大胜乡民校解决矛盾的一些具体做法,那还是非常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学习大胜乡民校为什么能很好的解决矛盾,研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大胜乡民校贯彻了教育为生产服  相似文献   

18.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19.
匠石运斤     
郢地有一个人的鼻子尖上溅了一点白石灰,这片白石灰像苍蝇翅膀那么大,他就请自己的老朋友,一个姓石的石匠,用斧子给砍削下来。姓石的工匠挥动斧子,带着风声,郢人完全听任他去砍削。结果白石灰全削掉了,而鼻子一点也没有碰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便召来了姓石的工匠,说:"试着给我也照样砍削一下。  相似文献   

20.
“名校办民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鲜事,对此现象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某地“名校办民校”的情况后,质疑和否定的声音渐渐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