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科研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出于有些是校对上的原因,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本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总之,指出不足之处,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是广大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注释辨析万本修关于教材的注释,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教课之际宜令学生明晓者,注之务期简要明确。”“尤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所不晓者,必巧譬善喻,深入浅出,注而明之。必不宜含胡了之,以大致无误为满足。注音含胡了之,教师也含胡了之。而欲求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新编高一册《游褒禅山记》)其中“盖音谬也”一句,课本注为:“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此注值得商榷.其中“盖”字.课本说是“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极是;说“有大概的意思”,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句话是肯定判断,不是或然判断,故根本不应有“大概”一层意思.文章先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出了音谬的确证,怎么反说他的判断只是言其大概、自打折扣呢?而且后文中王氏再次断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并且文章由此引出另一个主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音谬的判断是这一主题的立论基础.若讲为“大概”,仅作或然判断,就削弱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盖音谬也”意思是:(这是)由于音读错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兰亭集序》有句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编者释“期”为“至、及”。《归去来兮辞》有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编者同样释“期”为“至、及”。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处的“期”释为“至、及”,句子好像都讲得通,但我们认为这不是确解。《辞  相似文献   

5.
一、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新编高一册《苦斋记》)其中“疏粝”,课本注释为:“粗劣的饭食。疏,粗。”此注欠妥。课本注释把“疏粝”视为偏正词组,在现代汉语里,“粗”是形容词,用“粗”释“疏”,似乎把“疏”亦视为形容词,认为它是“粝”的定语。实际上这样理解是不妥  相似文献   

6.
一、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新编高一册《苦斋记》) 其中“疏粝”,课本注释为:“粗劣的饭食。疏,粗。”此注欠妥。 其实,“粝”是“粗米”,“疏”则指“菜蔬”。从上下文的句式来分析,“醉醇饫肥之肠”与“籍柔覆温之躯”、“实疏粝”与“御蓬藋”构成对偶,“疏粝”与”蓬藋”相对,既然“蓬藿”指蓬草、藋草二物,那么与“蓬翟”相对的“疏粝”亦应是两样东西,即“疏”和“粝”,而不宜看成同义连文。古文中“疏”与“蔬”通,《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一、枹止响腾,余韵徐歇。(高二册《石钟山记》) 其中“枹止响腾”一句,课本注释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枹,这里用作动词,敲击的意思。”此处关于“用作动词”的说法有误。《说文解字》:“枹,击鼓柄也。”可见是名词。课本注释为“鼓槌”,甚是。“止”是动词,“枹止”是主谓词组,“响腾”也是主谓词组,二者并列,构成联合词组。一般说,联合词组中对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是相同的。课本注“枹”为“鼓槌”,注“响”为“声音”,正是名词相对应。又为什么画蛇添足,硬说“枹,用作动词”呢?如果说“枹”用作动词了,那么它和动词“止”又构成什么关系呢?即使译成“敲击停止”,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必修教材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古代诗文的一些注释存在失误或不当之处,因此,本文对这些注释进行了辨正,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如:“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了千锤百炼;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现有的科研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但是,指出不足之处,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共同的义务.这里对新编初高中双册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第三册编入了一个单元的古诗,包括《诗经三首》《离骚》《孔雀东南飞》等。编精心为古诗加了注释,以便学生诵读。但其中有些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订正,然而纰漏仍旧不少。现就1991年来才使用的(必修)课本中有误的注释,择要辨正如下。一、音义误释.例如: 1.“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⑤)中的“适”字,课本注释为“适合、依照”。音义均注错.“适(適)”有两个音项:一读“shǐ”;二读“dí”,“适”当“适合”讲读“shì”。可这儿该读“dí”,顺从的意思。《玉篇·辵部》:“適,从也.”《汉语大字典》音项(二):“dí,义项①:随从,顺从”又正引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这句诗和余冠英的注:“適,顺从。”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戏弄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注:“弄臣,皇帝狎近宠爱之臣。”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高中语文必修本(以下简称《语文》),在注释方面有一些疏漏之处,现归纳辨正如下。1.卢橘《南州六月荔枝丹》(见《语文》第一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卢橘”,课本注曰:“枇杷。”这种注释是不真实的。《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柑橙楱,枇杷樵柿。”司马相如在此文中将卢橘、枇杷并举,可见二者并非同物。再查《辞源》,“卢橘”条注:“果名,一名金橘。生时青卢色,熟则金黄色,故有卢橘、金橘之名。”这说明卢橘是金橘的一个异名,并非枇杷。2.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语…  相似文献   

15.
新编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着注释欠当、读音误注等训诂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为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学作出了贡献,但也有着少许疏漏、失误和不尽完善之处。指出其中不足,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三条(外两条) 一、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译》(高中部分)注释:“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不确切。从上下文看,当孙权反问刘备如何不投降曹操时,诸葛亮明扬刘备,暗抑孙权,说了一番刺激性很强烈的话,孙权出于他的根本利益和自尊心理,不甘示弱,于是“勃然变色”,“吾计决矣”,被迫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所以这句话应译为: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人可以与我一起抵挡曹操了。这样前后贯通,而且符合孙权自尊、自负的性格特征。这里“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可”,可以。“以”通“与”。“之”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修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权威教材,它以选文合理、结构完善、编排周密、版武实用而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本文谨就其以上特点作点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一、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采,遘疫死,皆不应重罚。(高二册《狱中杂记》)其中“同官”,课本注释为;“县名,在现在陕西省铜川市一带。”将“同官”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很值得商榷。首先,从文章的语言环境看,“同官”当释为“同僚”。《狱中杂记》作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被选作  相似文献   

20.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第二册《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