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2.
郭象(252-312),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玄学思想家.“自性”是郭象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试对“自性”范畴的思想来源、理论内涵及哲学意义作一系统分析评述.“自性”,也称“性”、“性命”、“性分”,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在郭象哲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翻开郭象的《庄子注》可以看到,他用以解释、说明、论证“自性”范畴的注文,达近百条之多,散见于《庄子》内外杂近20篇文章的注释中.郭象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序万物之性”、“明性分之适”.由此可见,“自性”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论题,更是郭象哲学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3.
嵇康以后 ,接续嵇康情感理论而又发生很大变化的是向秀、郭象的思想。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在玄学理论如何与名教结合的层面。向秀承认逐欲合乎自然 ,礼以节欲 ,名教也是合乎自然的。郭象更进一步 ,提出“自性”“自生”“独化”的思想 ,五常本于“自性”,万物之外没有造物主 ,所以名教即自然 ,自然也即名教。郭象据此把“逍遥游”界定为在现实名教中内省超越的心灵之游。现实士人的情感结构结合真、善、美 ,开始有了在自然的基础上、在世俗层面融合和融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教育自性”乃教育之灵魂与主宰,教育应定位于人性之提升或日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上——围绕真、善、美而展开。此可视为教育之自性。然而在实用主义、科技理性一统天下的当下,教育“自性”日益发生蜕变:民族性的退场、德性教育的弱化、知性的蜕变以及外在诸多于扰教育“自主性”的因素皆对教育构成严峻的挑战。如何回归“真正的教育”,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当是我们反思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自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革命和科技理性的高扬,科技教育渐成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呈现出与人文教育对立之势。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重“物质”、轻“文质”的教育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丧失了独有的“自性”,面临着空前的困顿和迷失。 一、自性教育的核心内涵 所谓自性,即指自我、自身、自己的本质属性或特性,自性教育则是指具有自我特性或特点的教育。尽管人类文化具有许多共性,但不同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积淀起了各自迥异的文化传统和风格,这种积淀于传统的自性表现在教育上,即是人们所说的“自性教育”。中国传统“自性教育”的核心主要指“成人教育”或  相似文献   

7.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8.
课堂如路     
如果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道”,那么,课堂就是“路”。课堂之路无不朝向教学的最高境界——道。但课堂之路千万条,每一条路并非是必然朝向“道”的康庄大道。换言之,“道”乃课堂的理想之境,而现实之“路”往往蜿蜒曲折,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见性”是《坛经》心理学思想的主题.其目标是成就佛、菩萨等伟大人格。“自性论”是见性的前提,它把外在崇拜转化为人的内在自觉。自性范畴尚未分化,但其表征有显有隐,其显是自我意识,其隐是无意识。成佛就是“意识到无意识”,成佛后的“境界”是人的一种澄明的心态。《坛经》“顿悟论”的认知心理思想是见性的最佳途径,其中关于“根性”的差异心理思想是顿悟的依据。顿悟发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是有限的心植根干无限之中。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其认知心理的一个侧面,顿悟买际上也有阶段和方面。《坛经》“定慧一体论”的心灵训练和心理卫生思想是见性的措施保证。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又可转化为现代人健心和心理治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充分反映了老子在国家管理方面的哲学理念。老子的这四种管理思想可以诠释为对应的四种教学管理境界,按照境界的高低依次为:“春风化雨”的境界,“两情相悦”的境界,“敬而远之”的境界,“以牙还牙”的境界。在这四种教学管理境界中,要根据师生双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管理境界,以此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在创作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化用前人诗词,借用前人“境界”,再在其中加入自己之“意”,即经过体悟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而构成新的“境界”。《人间词》是近代西方哲学和传统文艺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隐居在天台翠屏山的岩洞中。唐代佛教发达,许多人把诗意与参禅结合,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宣扬“性空即是佛”。认为一切客观存在和变化是由主观意识“心”决定的。《大般若经》里本有“一切法自性本空”的话,南宗进而认为“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就是说心空则一切皆空了。  相似文献   

17.
僧肇佛学的终极性概念“宗极”并非存有论意义上的本体,而是主观性宗教境界。它与现实生活世界是体用一如的关系.达到这一境界的圣人人格的特点是能够“即万物之自虚”。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穷理尽性”,也就是即俗显真的过程。《物不迁论》由万物迁流的现象显现出宗极境界的常住不变,为这种“穷理尽性”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郭象的《庄子注》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认为万物皆自生、自性,强调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这种学说严重影响了西晋社会既出世又入世的社会风气,实为西晋士人现实行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朱光潜谈论文学修养时提到“疵境”“稳境”“醇境”和“化境”等四种境界。那么,阅读教学也有三个境界:素读、品读和化读。如果把文本比作一座山峰,那么素读就是抵达山脚,品读就是登山爬坡,而化读就是登临山顶。  相似文献   

20.
中国酒文化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酒的激发之下催生,得酒之真趣。中国传统酒文化可以归为饮酒至乐、饮酒至情、饮酒至和三重境界。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徜徉于前两个境界里,鲜有达到饮酒至和境界。邵雍所追求的饮酒至微醺的“和”境,就是中国哲人所追求的“道”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