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原始神话具有强烈的悲剧特征,展示催人奋进的悲壮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悲剧情怀是原始神话的主色调。中国原始的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悲剧和人与社会的悲剧;悲剧神话大都体现出伦理道德特征,不屈不挠的意志、前仆后继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悲剧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费康亮 《丹东师专学报》2011,(2):95-103,117
《河伯》是屈原抒情组诗《九歌》中晦涩难解的篇章之一。《河伯》研究由于涉及神话传说、原始宗教、祭祀礼制、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所以众多学者从神话学、宗教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于《河伯》的祀主和河伯的原型,学术界争论激烈。关于《河伯》的祀主,主要有黄河之神、九河之神、天河之神、江夏之神、楚人水神、江湘之神、湖湘九河之神、楚国大波之神八种观点。关于河伯的原型,主要有猪、白鳍豚、玄冥、鲧、阳侯、部族酋长、种荷人/祖先神七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变形,作为文学主题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类,在中国古代原始神话中渊源已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之渊府",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它通过人与异类动态互变神话的叙述,构筑起神奇旖旎的变形叙事世界。纵览《山海经》,关涉动态图腾型变形的神话居于变形叙事主题的核心地位,其生成最大程度的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以神话为叙事事体,叙述人与图腾之间形态互变的故事。依据人类与图腾相互变形的动态特性及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动态图腾型变形叙事可精炼动物图腾型、植物图腾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庄子·德充符》用六个肢体残缺的形象象征完美的道德,寓“全”于“不全”之中,用“不全”、“无完”来表现全能的、无边无际的道。庄子运用寓言去传达其后的不言之意,寓“不言”于“言”之中;让人领悟言外之意的唯一方法就是“忘”。  相似文献   

6.
《雷祖志》的错误掩盖了雷神的真相,其错误衍生于陈朝说、中举说、雷州刺史说等。据唐代房千里《投荒杂录》,雷州雷神神话的真相是:雷州雷王是雷公之子,雷州十二族是神犬之子;在神庙中,雷王成为雷祖,十二族成为雷神十二将。到宋代雷王神话和十二族神话混淆为一,十二耳神犬变成了九耳,遂使历史真相千载淹没。  相似文献   

7.
原始神话,一向只被认为是一种艺术,连辞典和教科书都只肯定这种观点。然而,原始神话的这种本质说是值得怀疑的,有必要对原始神话的本质进行新的探讨。历来所谓原始神话的艺术本质说是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的这句话为根据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可是  相似文献   

8.
《九歌》,是楚国沅湘之间流传远古的民间娱神乐歌。帝舜时代舞《九韶》时,就已用《九歌》来伴奏,足见《九歌》乐章的远古。 茅盾《神话研究》说:“神话既创造后,就依附着原始信仰的宗教仪式而保存下来,且时时有自然的修改和增饰。”的确如此,《湘夫人》附丽的是帝舜与二妃的神话,但祭歌描绘的“湘君”与“湘夫  相似文献   

9.
《庄子·德充符》描写了六位形残貌丑的有德者。庄子通过德与形的对比充分阐发了其贵德忘形思想。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常心,形指人得之于道的形骸外之事;德是形的根本,形是德的寓所;成德与否由人心决定,而形的得失由命决定。面对德与形,人应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并通过在心上下工夫,最后达到"才全而德不形"的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中国再生型神话的巅峰之作,在其瑰丽神奇的神话境界中,多处可见中国远古原始神话"人兽合一"、"自然化人"、"人化自然"等生态意象的影子,但它又对原始神话的生态意象进行了拓展,完成了再生型神话从形态到意蕴的转身与裂变,展现出作者独特而又深嵌于中国文化之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神秘数“九”在《楚辞》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一是祭祖。《九歌》是一组民间祭祖乐歌,十一篇内容都与祭祖相关;二是崇天。“九天”的“九”是楚族神圣的、神秘的表现崇天观念的数字符号;三是崇日。楚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九阳”神话潜藏着楚族炽热的崇日精神。  相似文献   

12.
《庄子》残疾人形象寓意新探--以《德充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庄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以帮助,而是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榜样的力量,给他们从精神上指出了一条超越残缺自我的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和《楚辞》的神话同出于南方神话系统,《淮南子》的神话继承了《楚辞》的神话,然而《淮南子》和《楚辞》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有区别。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其一,《淮南子》和《楚辞》所记录的神话地理可以互为印证;其二,在神灵定位上有体道与抒情的差异——《淮南子》记述神灵在于体现道家之精神,而《楚辞》援引神灵则是作为抒情载体;其三,在神话传说的传承方面,表现出道之探究和人之神化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安徽贵池傩舞《打赤鸟》系上古后羿射日神话在民间的原生形态的文化遗存,打赤鸟即射日。赤鸟的神话学原型是太阳,其现实生态原型是鹌鹑,它是山民原始精神的物态载体。山民打放赤鸟是基于现实的利益驱动,具有打杀酷热干旱、祈雨、渴求食的满足,驱杀火鬼火灵、祛灾避邪等神话事象。该舞中内容时空的非逻辑性混乱主要是山民原始动机的冲突与巫俗的迷惑所致。傩舞《打赤鸟》也是民族文化客观精神的载体,它内隐着山民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阶段的原始心理意象和价值要求,涵结着深邃的历史真实和文化真实。  相似文献   

15.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是一个变形的神话,作家有意识地将《奥德修纪》作为小说的神话原型,作品的情节所象征的现代的生存状况与原始的生存状况进行对比。神话史诗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类比框架,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马史诗原型隐喻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失落的自我以及重建自我价值的过程,并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人类寻求精神出路的宣言。  相似文献   

17.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下,最终凝铸了独具特色的风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其经典作品《结束语:语言学与诗学》中,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区分了符指过程中的六大因素,进一步论述了日常语言的六种因素及其六种相应功能,即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等六种因素,对应的表达功能、意动功能、指涉功能、诗的功能、交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等六种功能。赵毅衡先生将这个语言交际模式与符号学作了融合,完善了雅各布森的六符指理论,并将该理论推演到广告、品牌等符号学研究中,拓展了对语言交际模式的运用。本文在考察梳理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媒介的基础上,从六符指视角对这些媒介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媒介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试图揭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转注”和“假借”都是“六书”中的一书。转注假借不明,六书难明。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章太炎说:“或言六书始于保氏,殊无徵验。《管子·轻重戊》曰:‘伏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经典九数见名则始保氏。保氏非作九数,知亦不作六书。  相似文献   

20.
语符学是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新世纪里,《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索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体系的专著,让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一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学派的学说有了进一步认识。《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探求其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