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2.
李菲 《湖北教育》2010,(7):22-23
关于“人中人”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8年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知道民国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在陶先生看来,所谓“人上人”是指那些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的人;“人下人”则是指那些奴性十足、盲目奉迎、失去自尊的人;而“人中人”则是陶先生心目中理想的育人标准,会学习、爱学习、懂生活、感情丰富、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敢于承担、快乐幸福等则是“人中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眼睛是人最为灵活,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器官之一,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窥视人们各种深微隐秘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有“眼”则生,无“眼”则死。鲁迅先生也说过:“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其简省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家则从人之眼派生出一系列文学的“眼”,如“诗眼”、“词眼”、“文眼”、“曲眼”等。  相似文献   

4.
张文武 《考试周刊》2012,(85):167-167
凡教育,必定是对人的“成人”教育,换言之,是人对“完美的人”的追求。忽略了对人“完美的人”的追求.则是不健全的教育。片面地实行不健全的教育,则是对人性的压抑与灭杀。纵观当今教育,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无不折射出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教育之优劣决定了“真人”的多寡。这人世间,“真人”多,则世界繁荣昌盛;“善人”多,则世界稳定和平;“官人”多,则世界动荡纷争;“恶人”多,则世界大战来临,人类面临巨大的毁灭危险。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的教育成功了,培养的“真人”多了,可以直接为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中记载,楚王宴请晏子,安排人绑了一名齐国人,说是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问:“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创造了一个个伟大;现实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它构筑了一座座宏伟;而历史与现实的凝结与聚合,则升华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核心与支点则是万物之灵长的人。“人啊,人!”你举起一个世界,而又是你则正消逝着吞噬着这个世界。 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郭秋良的散文集《冷艳集》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万彩纷呈的生活世界。他临“山庄湖色”,眺“沧海桑田”,仰“磬锤夕照”,俯“峰峦叠翠”,万千心  相似文献   

9.
巧读名著     
北宋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谁也不想成为面目可憎、不受欢迎的人,青少年尤为如此。可见养成阅读习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相似文献   

11.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2.
1.“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相似文献   

13.
《识字五》是人教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 ,内容是猜三则字谜“众”、“秋”、“青”。当我出示第一则谜语“一个人 ,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 ,人多谁也不离群”时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 :“是众。”我心里一阵高兴 ,忙问 :“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人 ,两个人 ,我就猜到了是从。”“一个人 ,两个人 ,一个在前两个跟。一个人在上面 ,两个人在下面 ,我就猜到了众。”我一听急了 ,不对 ,学生还不会把整个谜面联系起来去考虑。我忙提示 :“‘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是人很多 ,力量…  相似文献   

14.
引人注目的神奇妙算的“孙子问题”已出现在一些地市的小学数学竞赛题中,像这样的难度较大且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如何面向广大的中差生呢?现介绍水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分两步:先出现“铺垫题”,再出现“主题”。一、铺垫题宁师附小五一班同学分成几组去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若每组7人,则剩2人;每组9人,则剩4人;每组11人,则剩3人。问这班学生有  相似文献   

15.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6.
撇捺     
万丈高楼,砖块支撑,砖塌则楼崩; 参天大树,全凭根势,根死则树亡; 雄伟长桥,依于基石,石毁则桥危。飞机若没有两翼的支撑,那么它只有放弃与万里云霞热情相拥;火车若没有双轨支撑,那么它只有放弃与千里沃野亲密接触。同样,汉字没有横、竖、撇、捺支撑,则失了神韵、缺了灵魂。撇捺为“人”,“人”字在字典里可谓平凡,而我们从支撑的角度去看,这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道德思想中诚信主要以“信”这一概念出现。孔子本人就其重要性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首先,“仁”是孔子整个道德思想的精髓所在,是对各种善的品德的最高概括,而“信”则是实现“仁”的必然要求;其次,“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再次,“信”是交往之道,即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最后,“信”是立国之基,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相似文献   

19.
朱兆乐 《广西教育》2012,(29):23-23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