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计量数,既可以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又可以表示该物质的微粒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值,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相对应的,不是几个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其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同一化学反应,因计量系数不同可以有多个热化学方程式;若化学计量系数加倍,则反应热数值也要加倍。  相似文献   

2.
一、一种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Cl2(g)=2HCl(g);△H=-184.6kJ/mol.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如下几点:1.需把反应热△H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分号隔开.△H<0或△H为“-”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或△H为“ ”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2.需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用s表示,液态用1表示,气态g用表示.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要点1.有关概念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反应热的涵义及实质;燃烧热的涵义及表示;中和热的涵义及表示).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明反应的温发和压强,若反应在  相似文献   

4.
<正>能源问题是涉及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社会热点,而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量;因此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一直是高考化学的热点考点,本文就盖斯定律的备考知识点、应用和考查题型做一总结.一、备考知识点1.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1)注明反应条件: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如无注明,即表示在25℃、101 kPa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之一。但是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参中均没有详细探讨。教材中只谈了两点 :一、要在物质右边的括号里注明固、液、气等物质状态。二、要注明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另一个问题却一直为大家所忽略 ,即热化学方程式中是否应注明反应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 ,教材中也是模棱两可。如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 ) (以下简称教材 )第一册第 5 5面上有热化学方程式 :C(固 ) O2 (气 ) =CO2 (气 ) 3 93 .5 k J2 H2 (气 ) O2 (气 ) =2 H2 …  相似文献   

6.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7.
每一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有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题.该类题目主要由反应热、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等知识点组合而成,学生的得分一般较低,常常会陷入命题者设计的一些陷阱中.本文结合学生在解答该类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探究.1 反应热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是高考的热点,一般可以通过以下5种方法入手分析.方法1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Q=n·ΔH).方法2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相似文献   

8.
反应热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反应开始都要断裂键、需要吸热,而反应后期都要形成键、放热,整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两个过程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和点燃无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首先应满足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化学式书写规范、配平),要标明所有物质的聚集态和反应热的数值,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的是物质的量,其反应热的数值要与前面的系数及物质的量相对应,其系数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分数.反应热的单位都是kJ/mol.  相似文献   

9.
盛国定  韩颖 《教学月刊》2003,(10):32-33
在化学反应中 ,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常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来“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叫做热化学方程式”。[1]《高中化学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选修 )》教材中采用了1977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物理化学分会推荐的单位表示方法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与1995年以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相比 ,新教材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形式、吸放热的“ +”“ -”符号规定以及ΔH的量纲 (kJ·mol -1)表示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如旧教材中表示为 :2H2(气 ) +O2(气 )=2H2O(气 ) +483.6kJ在新教材中表示为 :2…  相似文献   

10.
一、书写原则 1.由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化学计量数以“mol”为单位,数值可用小数或分数表示。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三册(人教社2003版,下称新版教科书)中引入了△H(反应热),以致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高中化学中所用的反应热△rHm的数据一般是指101kPa和298.15K时的数据,同时也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故新版教科书将△rHmΘ(298.15K)简写为△H来表示。本文只是讨论反应热△H单位kJ/m ol的意义以及教学处置。对于反应热△H的单位,由过去教科书中的“kJ”,改为新版教科书中的“kJ/m ol”,并强调“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H要与之相对应”。但新版教科书中对“反应热△H的单位kJ/m ol的意义”未作任何…  相似文献   

12.
李占军 《中学理科》2007,(9):101-101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从综合能力考查出发,针对反应中能量变化及物质变化来命题,考题常以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应用的形式出现,最近又出现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005年《考试大纲》中增加了“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内容,2006年《考试大纲》又增加了“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可见,有关反应热的试题,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就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作一浅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它能使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更加广泛,既表示了物质的变化,又表示了能量的变化,与旧教材书写格式相比,不同的地方是在书写时使用了“分号”,用△H表示反应热,放热用“-”,吸热用“ ”,单位是kJ/mol,反应热△H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bkJ/mol)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akJ/mol)之差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14.
特别提示: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或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比较反应热的大小等;根据化学键断裂吸热形成放热计算反应的△H这些都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反应热(符号ΔH)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它有关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比较反应热的大小、反应热与能量的关系、反应热与化学平衡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考点,特别在2004~2005年各地高考卷上频频出现.本文就2004~2005年与反应热有关的高考题分类做一解析.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反应热单位一直用“kJ”,而现行新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三册(人教社2003版,下称新版教科书)中却改为“kJ/mol”,当然同样要求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H要与之相对应。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人们用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旧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是这样表示的:C(固)+O_2(气)=CO_2(气)+393.5 kJ上式表示在101 kPa 和25℃的条件下,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氧气反应生成1 mol CO_2气体时放出393.5 kJ 的热量。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是写法直观,  相似文献   

17.
在去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化学试题中,增加新教材知识点的考查比例较大,如: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在选择题第13题关于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个问题中,学生出错较多(该题满分6分,山东抽样统计平均分为  相似文献   

18.
在2002-2003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化学试题中,新教材中增加的知识点考查比例较大,如: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在选择题第13题关于反应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个问题中,学生出错较多(该题满分6分,山东抽样统计平均分为3.73分,得分率为0.62).  相似文献   

19.
热化学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因此搞好热化学高考复习,至关重要.热化学主要考查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等基本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误判断、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笔者对各个考点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化学试题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成了必考题型,而且高考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并能够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本文就高考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作简要的分析.一、热化学方程式基础知识回顾1.概念: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