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大的“书”》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语言生动活泼。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书”的作用。前不久参加教研活动,笔者听到了《最大的“书”》的两个不同教学案例。[案例1]师:岩石是最大的书,那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小朋友们读懂了什么知识。生:我读懂了岩石是一层一层的,我们的书是一页一页的,很像。师:你读得真认真,而且读懂了岩石的形状像书。(板书“形状”)其他小朋友还读懂了什么知识啊?生:我读懂了岩石跟我们的书一样都有图画。师:有些什么画啊?生:岩石…  相似文献   

2.
大山和卵石     
一、材料:大山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茎,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卵石说:“我们这样有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3.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山顶公园去玩。走在山崖旁边,我发现灰黄色的岩石上,闪着一颗耀眼的红点。是什么东西这样耀眼?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一朵盛开的小花!这朵小花真红。我敢说,它比花园里任何一朵红花都红。它好像把世界上所有的  相似文献   

4.
一堆酒甏,成长方垛形,最上一层有4×8个,第二曷力5×9个,第三层为6×10个,依此下去共七层,求酒甏总数。工人同志的算法很奇妙,他只略略一点,答数就随口讲出是567个。“请问你,你怎样算的,这样容易?”“你只要计算当中一层(即第四层)是11×7=77个,把这个数乘以层数7得539,加上28,就是567了。”为什么要把当中一层的数乘以层数呢?后面又为什么要加上28呢?我这样想。“请问28是那里来的呢?”“那是固定的,凡是七层的,都是把中间一尾的个数乘以层数,再加上28。”  相似文献   

5.
只想活着     
一次,在一风景区,见一棵树长在一块光秃的岩石上,它的根裸露在岩石的表面,紧紧地抓住岁月落在岩石上的一层薄薄的尘埃。“它怎么能活下来呢?”我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11)
柯岩原名冯恺,满族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为什么取笔名为“柯岩”呢?她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柯是绿绿的小树,岩是坚硬的石头。小树要想在岩石上扎根生长,就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事实证明,柯岩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这一点。她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全能冠军”,出版著作50余部,成功地写了不少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7.
为美而想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我想到美河流不远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我想到美雷电闪在这离寂静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晒烫的地衣闪耀着翅膀在暴力中吸上岩层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孜孜不倦的工蜂是背着美的呀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的旁边我感到岩下面的目的有一层深思在为美而冥想为美而想@骆一禾  相似文献   

8.
现在楼房里的住户,平时工作都很忙,交往比较少,有时大家都不认识。我知道的四个住户,情况就是这样的。你想知道他们各住在楼房的哪一层?各是做什么的吗?  相似文献   

9.
你们知道吗,照片里也会隐藏许多有趣的故事呢!现在就向大家讲述一下我照片里的故事吧!这张是我和妈妈去桂林旅游时拍的照片,是我勇敢和坚强的记录。这一天我们登上了桂林的伏卧山,山顶有块非常光滑的岩石。大家都认为这里风景美丽极了,山清水秀,于是都选择在这儿拍照。岩石下面是悬崖峭壁,我不敢往下看。盯着那块光滑得出奇的岩石,我心里不禁疑惑:为什么它这么光滑呢?我想,也许是很多游客都觉得这里风景优美,都要踏上这块石头四下眺望风景,越踏越光,长年累月,就成了光滑的岩石了。这么光滑的岩石我能爬上去吗?正在我忐忑不安的时候,妈妈的几…  相似文献   

10.
“叮(口当)、叮(口当)”,岩石后面传来一种仿佛是弹奏七弦琴的声音,我好奇地绕过岩石,看见后面石缝里挤出的泉水,正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发出悦耳的乐声。下面是一汪清泉。石壁上刻着三个大写“生命泉”。一股股的细流在石缝中缓缓地,曲曲折折地向前延伸,它虽然这样纤细,这样柔弱,但却永远不会干涸,因为,它是生命的泉水。我想,人生不也同这“生命泉”一样么?人生好比浩瀚的长河,这细细的流水就象是生命的时间。时间,既象这水滴一样唾手可得,但又象这山间的轻风,流云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与教师用书同 教具准备:玻璃杯、砂、粘土、化石挂图、幻灯片、日历 学具准备:玻璃杯、筷子、砂和粘土、水 教学过程:开始让学生观察彩图第5页梵净山蘑菇岩的插图,提出:“这块岩石的形状象什么?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一层一层的岩石,好象一本本厚厚的书,有人叫它  相似文献   

12.
逆向品读,又称“逆析”。有人戏称为“顺瓜摸藤”。其特点是从课文结尾处入手开讲,巧妙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地一层一层地将课文学习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 下面列举初、高中的两个教学简例。 一、《荔枝蜜》 1.品读课文结尾:“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2.“我”为什么有这样美好的梦境呢?是因为心灵的激动——品读“我不禁一颤”这一段。 3.蜜蜂这小生灵为何这样激动“我”的心扉呢?——品读“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蜜蜂是渺小而高尚的,这种高尚表现在劳与酬、生与死、善与恶的对比之中,表现在不悲生命之短,不悲身体之微的辛勤劳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我们正在上《最大的“书”》。课题引出后,孩子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书”要加引号?这本“书”指什么?为什么把岩石比作最大的“书”?接下来是孩子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孩子们很快弄明白了这些问题。生:因为岩石上记录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作者把岩石比作“书”。师:是的,有心人会发现,许多像岩石一样的物质,它们的身上记录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像一本书一样,传递着信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书”?(生开始思索议论)生:通过养金鱼,我发现金鱼吃东西没有节制,很容易胀…  相似文献   

14.
两串葡萄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到底怎么解释?是说看见路上有别人遗失的东西不要捡?还是说,有一个不会遗失东西的美好环境?有幸的是,在我有生之年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美好的情景.在瑞士,每户人家的信箱都有两层,一层是扁形的,带锁,放信、报纸、杂志和广告.另一层是方形或长方形的,不上锁.非挂号的邮包、邮件,预订后送货上门的牛奶、面包、鸡蛋、蔬菜,友人送来的礼物等都可放在其中,而不会遗失.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为了画的质量,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感悟权”在《动物时装表演》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关于变色龙的描写:“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你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龙都变换了哪些颜色吗?”于是,学生读出了“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接着,我又说:“谁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句子:-Are you hungry?-Yes,I sure am.你饿吗?对,我确实很饿。这种句子结构怎样理解?对此,许多同学提出疑问。现笔者拟对其作一简析:一、sure在此作副词用,是美国英语,相当于surely,of course或certainly。在表示这层意思时,用sure或surely都可  相似文献   

17.
问号随想     
1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一直都是。有时候我听话得像一个机器人,什么都不说就执行命令。只是我机械地执行命令的时候,心里难受得不得了。这种感觉像是一遍又一遍地磨一块棱角分明的岩石,直到磨平了所有的棱角,岩石变得圆滑。我讨厌这样的感觉,所以我难受。虽然我很听话,但不代表我没  相似文献   

18.
对地震概念的理解赵玉林高中地理关于地震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地震一般是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岩石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软流层的深度是在地下约60~250至400km处,即软流层最深不超过地下400km,即岩石圈深度小于4...  相似文献   

19.
自然常识课本第五册18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是专业性很强的课。在准备这节课的教学时,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书上列举的八种岩石,学校岩石标本中只有二、三种。我想方设法借到了一套品种比较齐全,岩石的相位比较好的标本,这就为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岩石的特性与岩石的形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是一条认识岩石特性的规律。教学中我将教材作了一些变动,把后面的课文中有关岩石的形成部分提前放在这一课中教学。根据岩石的成因不同把书上的八种岩石分别归入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岩石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或个别的岩石上,而是纳  相似文献   

20.
正梅叶已凋尽,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伫立细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刚、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不可想象的是,这样寂然不动的岩石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