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快递     
为什么两极地区不会发生地震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100多万次以上,每年可记录的不下1.2万次。奇怪的是,在南北两极地区却从未有过任何级别地震的记录,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还需要从地震的形成说起。所谓地震,这里特指天然地震,主要包括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构造地震和火山爆发造成的火山地震。无论是构造地震还是火山地震,地震都与地壳中的岩石断层密切相关。理论上说,地壳呈板块构造,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带是地震频发区,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由于南北极处于板块内部,所以不易发生地震。此外,美国科学家经过30…  相似文献   

2.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是一个有21个国家参加的科学组织,目的是通过大洋科学钻探,探索地球的历史和结构。十余年来,该科学组织共打钻1414个井位,取得了173268米的岩芯记录,对板块俯冲作用、气候变化、地震灾害、高压流体、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及6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事件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第184航次是根据中国科学家提出的钻探建议、设计的井位和研究思路,在中国学者主持下,由海内外和海峡两岸九位优秀中国科学家参加而实现的,首席科学家是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承担该航次任务的“地球深部取样…  相似文献   

3.
伍德拉克海盆即巴布亚一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一块海底区域,它为研究地壳是如何像一把正在打开的巨大的剪刀那样缓慢地断裂开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机会。该区域一支由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布里恩·泰勒教授领导以夏威夷为基地的约叨人的科研小组,按照JOIDES&tk对一个地震活动区的深度进行了65天的探测。这个地方就是海洋钻探计划(ODP)的浮动实验室。该科研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钻探并获取大块地壳开裂活动的地震断层区的样本。钻探这类断层区的原由是想弄清引起地壳大面积移动的原因,悉尼技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蒂姆·夏普解释说。…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的速度间接加速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特别是作为城市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的地铁.隐伏断层的分布情况对于地铁的建设和后期的施工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本研究区域位于徐州市郊境内,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条件并提高探测结果准确性,采用地震映像和钻探地质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测研究区内断裂带的分布情况.钻探资料为地震映像时深转换提供参数,并验证勘探结果的有效性,可进一步定位断层的确切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映像法对浅层断层位置的确定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浅层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对应于钻孔联合剖面图上粉砂层的顶界,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组分层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上的地质分层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本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和公路等的设计与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筑水坝与采矿可引发大地震大多数地震的产生都是由于地壳板块接合处的断层带不断上升变形造成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报导说:“筑水坝、采矿、废物处理、地下爆炸及其他人类活动都可能引发大地震。”他们认为1993年9月发生在印度基拉里附近造成1000多人死亡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2012,(7):F0004-F0004
地球板块运动有多快 地球板块的运动确实非常缓慢,一些小板块每年大约移动几厘米,而大的板块每年仅移动几毫米。知道一个板板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内移动了多少路程,科学家们就能算出它的平均移动速率,就能解释地球大陆的形态在过去是如何演变的。同时,这也能使科学家对地球大陆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大观园     
最长寿的动物英国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一只405岁的蛤类,这是迄今为止已知最长寿的动物。两亿年后七大洲重逢地质学家预测,地球大陆板块的运动是一个周期性运动,大陆板块每5亿至7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在进行《地震》一课的观摩教学中,有一段即兴教学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 在我演示“模拟岩层褶皱实验”和“模拟岩层断裂实验”后,学生都知道了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随后,我告诉学生地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现象,由于事先无法预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都很严重。(举中国、日本的几次大地震的例子),因此人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地震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研究地震的技术也越来越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研究出如何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新方法。世界各国科学家已经解决了成千上万的科学难题,例如较大的冰雹对农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地震带的居民都清楚,随时可能发生地震。但科学家何时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准确预报地震灾害呢?目前地震专家已能够大致预测某地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的较长时期内发生地  相似文献   

11.
36岁的英国摄影师阿列克斯·马斯塔德(Alex Mustard)日前潜入了北美洲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的分界线,这里位于冰岛附近海域,他潜到约24.4米深处并拍摄了这些美丽的水下照片。这片海底遍布断层、裂谷、火山和海底热泉,地质活动非常频繁。这是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知地球内部的情况,人类就要钻探深井,获取地下深处的岩石标本。钻入地球深处的深孔就是一个深入地下的望远镜。科学家利用这个“望远镜”能直接、真实地了解地球深处部位的情况。钻孔深度大、孔径大、结晶岩坚硬并且研磨性强、钻孔稳定性和取芯效果差、地温高等等问题向超深钻井提出了强大的挑战。科学家认为,钻进10至15千米深孔的难度和意义不亚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专家们进行了特殊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解决了一系列超深钻探的前沿技术,终于在90年代钻出了超过10千米的深井。目前,钻探最深的记录是12300米,由前苏…  相似文献   

13.
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立即全面展开。地震了,我们惊恐担忧。但其实断层一直伴随人类历史,挥之不去。地球深处的断层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它炽热如地狱。在地表上,我们往往不识断层之恐怖,于上筑居如荫的家园;在地表下,断层则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原料。我  相似文献   

14.
地震、海啸这些天灾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从古至今科学家们都在研究预测这些天灾的方式,希望通过事先的预防措施将灾难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而在  相似文献   

15.
穹庐     
<正>时间:3128年12月24日,09:21,倒计时24小时时地点:太平洋某小岛阿里卡研究基地“嘀……”科学家卫陆离被一阵尖锐的响声吵醒。他迅速地跑到了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活动的频率越来越大,预测24小时后安达曼海底将发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16.
话说天下大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美国科学家提出,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地震表明,各大陆板块正在逐渐靠近。这种趋势一直在延续,2.5亿年后,地球上的各大洲将连成整体,形成一块超级大陆。在地球历史初期,本来曾有一块统一的大陆——联合古陆,后来因多次地震而分裂,漂移为不同的大陆板块。有地质专家证实,此次印度洋底的地震使附近的小岛屿漂移了20米左右,地震改变了地图。2.5亿年太长了,有人预测,那时人类要么已移民外星,要么已经灭绝,一种鱿鱼将走出海洋,进入森林,进化成为新的超级大陆上的智慧生物,它的名字叫“捷树鱿”。2.5亿年后的地…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以来,全球地震活动异常活跃,引起世人关注和我国的高度重视。地震灾害虽然是自然界中最难预测的灾害之一,但从宏观上分析,地震的产生仍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如在空间上呈现带状分布规律,称为地震带。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地壳不稳定地带,如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接触...  相似文献   

18.
陈文茜 《课外阅读》2013,(13):44-45
<正>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立即全面展开。地震了,我们惊恐担忧,但其实断层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挥之不去。地球深处的断层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它炽热如地狱。在地表上,我们往往不识断层之恐怖,于上筑居如荫的家园;在地表下,断层则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原料。我们不断"掏空"地表下的地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位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环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使我国区域内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其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这些断裂带上均发生过强烈地震。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受目前科研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准确及时地预报地震,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它给人类造成了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同地震作斗争,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预测的方法,采取措施防震抗震,以达到减灾的目的。一、捕捉预兆,科学预报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同地震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不少预兆,为测报地震提供了宝贵的依据。1.地光示警地震前后的地下电能点燃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