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斯多德悲剧观是世界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作家要有才情;认为悲剧创作要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认为悲剧接受主要源于案头阅读。  相似文献   

2.
<正> 模仿说和功用论,是亚里斯多德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文艺对现实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和文艺学的基本问题,就其完全的意义讲,应该包括文艺如何反映现实和如何反作用于现实两个方面。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和其他著作里,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的。他主张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主张文艺的社会功用;既主张文艺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又主张文艺应给人们  相似文献   

3.
一不研究本体论就没有哲学。同样,不研究逻辑本体论就没有逻辑哲学。逻辑本体论要解决逻辑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关于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米特留说,逻辑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并不精确地懂得逻辑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大逻辑学家都有他们自己的定义。甚至一个逻辑学家有几个定义。归纳起来说,主要的看法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4.
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总体上是基于对于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的说明的目的论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斯多德伦理思想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善、幸福、中道、友爱、公正等德性,这些德性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无害的快感”可以独立于“教育”和“精神享受”之外。可见,亚氏是把艺术的审美目的性规定在理性、知性和感性诸多方面,把真、善、美、乐四者的有机统一视为艺术之审美目的的。  相似文献   

6.
对因明三支论式和亚氏三段论式的比较研究能揭示人类思维形式的一致性及各民族思维的特殊性。三支论式和三段论式二者在推论形式上基本一致,但又有各自的内涵,在各自的逻辑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明三支论式是以论辩为目的,它的三支不局限于大词、中词、小词的形式化,而亚氏三段论是形式化的演绎逻辑,它是以符合逻辑规则,由前提蕴涵结论。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高爽 《华章》2010,(25)
亚历斯多德的<诗学>历来是后世文论家学习借鉴的典范之作,其中关于悲剧艺术理论更成为悲剧理论的奠基思想.在其关于悲剧的众多理论中对于人物行动论的阐释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构成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框架的基石.本文从行动的特征、行动的类型和行动的原则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对此理论认识;并从中得出了属于个人的对亚里斯多德悲剧行动理论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亚里斯多德关于“国家起源于家庭、村社的发展”,国家的目的旨在“至善”,扩大了伦理道德的意义。他的政体理论里包含着国体理论,只是由于他不懂得“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没能提出“国体”这个概念;他的政体两类六种分类法,师承柏拉图;选择政体要根据国情,既注重理想,又须研究现实,政体可不断变化等理论,有别于柏拉图。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亚里斯多德的简单生平及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他的成就与局限。从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偏见中正视其正确的东西,供教学与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的文本分析,结合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试图寻找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在具体文本上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人生观典型地表现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功能是理性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促使人寻求真理,改善人的德性,决定人的本质。人的灵魂中也有非理性部分,它们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人的非理性部分应当接受理性的统治和范导,人必须选择自己的欲望,选择的根据是理智。德性和善良是做好人和好事的尺度,它们的总体表征是公正。中道是伦理德性的核心。亚氏理性人生哲学的要义是要用理性来指导人生,观照自爱,观照生命。  相似文献   

12.
<正> 刘勰在《知音》篇中,曾明确地把他的批评方法告诉我们。他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蝼,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刘勰主张在广博的基础上给特定的评价对象定位,定值,在大尺度的衡量和比较中,客观地公允地进行文学批评。他还总结出审察作品优劣的六个方面(或角度):“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当我们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但作为中小奴隶主的代言人,其政治态度是不切实际的。他企图在根本保证奴隶制的前提下,用调和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办法去挽救即将分崩离析的城邦国家,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这剂药方是不灵的,根本达不到其政治目的。亚里斯多德的国家观中之所以充满了调和折衷的味道,有其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4世纪,希腊世界在无休无止的城邦混战中急剧衰落下去。为解决城邦危机,柏拉图以血统论和殖民论为依据,对建立殖民地、掠夺野蛮人做了详细规划。亚里斯多德则全面论证了奴役野蛮人的合法性,形成系统的民族奴役理论,二者对后世西方优越论与侵略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奠基人,他在人性本质、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方式、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教育思想丰富、深邃。在古希腊最为知名的三位哲学家中,柏拉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展并丰富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又为亚里斯多德提出新的教育观点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养料,对西方的整个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比较教育本体论是以考辨比较教育存在为始点,从理论逻辑的正题与反题走向合题为路径,以追求比较教育终极实在为依归,以奠定比较教育知识基础为任务,意在追寻其本体的原点构建与视域导向,解答比较教育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完成比较之于教育的哲学命名,将比较教育从本体存在层面延伸至比较教育本体超越层面,力求在本体论上有所突破,构建一种比较教育学理范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体论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哲学尽管具有不同的流派,但在反本体论问题上都是共同的。后现代哲学反本体论的激进倾向,虽然对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心理思维解放具有某种引发作用,但是,由于后现代哲学皆以不确定性、反客观性为第一原理,最终还是不自觉地在本体论问题上跌入唯心主义的樊篱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