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探讨其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并对陕西商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照了西口回族文化的变迁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适应本身具有维护资源利用格局的功能。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格局,是人类并存民族文化建构与适应的结果。民族与民族之间是靠文化来沟通的,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应当立足于特定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强权话语”,更不能肆意侵掠。拥有特定资源的民族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发展创新,绝不是抛弃当地各族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在地球资源利用过程中达成族际文化制衡,这才是人类可用续利用资源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
“肯定性行动”改善了美国的种族关系,也引起了法律原则与道德属性的矛盾、是否有悖于主流价值观念、是否导致“逆向种族歧视”等方面的激烈争论。作为现实的政治需要,其能在质疑中不断前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国家政权的职能所在,美国国际政治行为的需要,美国政党政治竞争所需。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简论历史上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族际政治治理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并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从中国民族融和的历史演绎、所处国际环境与国内影响因素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章基于对新疆多民族社会人们交往状况的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探讨多民族社会人们的交往格局和化互动。作认为新疆多民族存在形成的多元化场景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带有跨化交际的性质,在跨化交际过程中各个民族群体个人的化认同和对他化的认识对人们的社会交往具有规约性的作用,化因素是影响各个民族之间交往关系和交往程度的重要因素,国家认同和民族化认同的同构存在对理解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态度和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从介绍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所引起的两种思考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现实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文化的正面的影响和现实局限性。正面的影响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和历史研究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多元文化主义是文化批评的新理论,多元文化主义促进美国政府发展和社会的改革。同时,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现实局限性进行思考: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没有完全解决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主义无法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凝聚力,多元文化主义无法解决文化与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以瞿昙镇的汉藏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姓名文化的变化与调适,对当地汉藏通婚家庭的语言文化的变迁进行阐述。从语言文化的交融看两个族群间的互动,力求彰显瞿昙镇的多元一体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吸收疆内农牧地区少数民族为主、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赴经济条件较好的疆内城市中学就读初中。以北疆1所城市中学为案例学校,以该校1个内初班的各民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历时1年,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索该班级学生的族际接触和族际交往过程。研究发现,内初班各族学生持积极的族际接触态度,在族际交往中可以形成跨民族的亲密关系、冲突关系和其他关系。随着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族际交往性质由基于能力、品格等的认知性交往发展为基于陪伴、分享等的情感性交往。高质量族际关系的形成以超越认知的情感联结为标志,族际友谊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民汉混合编班形式为学生族际交往提供了认知接纳环境,混合住宿环境为学生族际交往创造了情感联结机会。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欧亚腹地广袤的大草原,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里,音乐文化明显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生活于8世纪的哈萨克族著名音乐家霍尔赫特的音乐创作中就具有鲜明的中西音乐元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前,虽然白人视土著人为野蛮的和未开化的这一歧视性看法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对待土著人的态度还是有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其土著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且带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土著政策。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土著政策,都无法掩饰这些政策的非人道和歧视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影响北川各民族的族际通婚,通过对北川羌、汉、藏等3个民族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族际通婚呈良好发展态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地缘网络虽是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汉族中却表现不明显;教育水平对族际通婚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就族际通婚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远不如个人情感等因素突出。  相似文献   

18.
族际通婚对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笔者在疆、川、黔三地族际通婚调查情况表明我国部分地区族际通婚仍严重淤滞,其国家层面的归因是,族际通婚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的缺位。模糊的国家政治向度导致对族际通婚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失范,族际通婚行为人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为此,国家应改变在族际通婚问题上的消极应对态度,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族际通婚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同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前,解决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秉承公民化、同质化的公民国族主义取向,另一种是采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取向。事实上,我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应当汲取两者之长,在国族认同建构和公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调整"族际主义"取向整合思路,实现族际政治整合"区域主义"与"位差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