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大学本身、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理论界,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思考、讨论和探索,即包括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层面,也包括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层面。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立足"人"来看大学,或者说透过"人",从"人"的角度特别是青年人的角度来反转思考:青年人为什么值得接受大学教育?也许会对现行大学教育带来全新审视,对推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带来新的启示;也可能会让我们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育是融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情操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讲求对人性情、性格的完善和发展,注重对人的情感培养。从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校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对人的"陶养",做到美术教育"技"与"艺"并举,在过程中实现"陶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2生命教育是在进行爱的教育。这种爱不仅是情感,也是一种能力,既要有心,还要有力,心力并用,才有教育的价值。从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为了拯救生命才要接受的教育,或者是仅仅为了生命安全而进行的预防教育,它还要有积极建设的部分。生命教育也是"全程教育"或"全人教育",会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价值意蕴角度来看,基础教育应当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抛弃目前的种种"异化现象",为人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基础,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进入并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语里,"光"象征梦想、远方、未来等能够吸引和指引人前进的事物。一个人眼里有光,心里才会亮堂;一个人心里亮堂,才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正所谓:心怀光亮,才有远方。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这或许意味着:第一,教育本身即有"趋光性",教育应该是"向光而行"的;第二,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光"的人,能够"发光"的人——因此与其说"教育照亮未来",不如说,"有光的教育",才能照亮未来。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7.
"对话"教育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生、教师在平等状态互动下实施"教"和"学".如果把这种教育理念的思维方式"普泛化",不仅能够在教学上达到新境界,也可以促进各种教育理念的"融合",真正落实"每一个培养对象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会更好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的观念,甚至有利于树立人与人平等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教育手段也应灵活多样,在今天追求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同时,教育也离不开"惩罚"。正确的、适当的"惩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是由N个(N很大)分过程组成时,命题人往往会对这"N"设置"陷阱".解题者一旦掉进这个"陷阱",就很难做出正确解答,所以解题者只有设法绕过这个"陷阱",才能"柳暗花明".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正不少教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戏称自己是"教书匠"。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不妥;细加推敲,其中却包含着两个明显的认识误区:第一,从教育目的来看,我们的宗旨并不仅仅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来看,我们也并不是仅仅用"书"来教育学生。诚然",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但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每每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而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表率作用,却常常会在"育人"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正>王英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师》:《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而中国的M O O C元年即将到来。您如何看待MOOC这种新兴事物?王英杰: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MOOC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但从市场价值来看,M O O C就是一个新兴事物。就好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发现之初并未被人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87):170-171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有良好习惯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学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人在讨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当前教育最突出、最综合、最大的问题还是一种"过度教育"。这种过度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知识"。当前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一种"知识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教知识,学生依据书本学知识;教师教的多半是"死知识",学生学的也基本是"死知识",结果是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中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都表明:过多、过死的知识不但无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9,(14):F0002-F0002
近几年,地处湖南省娄底市城西的娄底四中成为娄底教育的亮点。以前,娄底四中是"农场",一条泥泞小路通向狭小的校门,校内一片破旧景象,生源不足,学校"怕人来看"。如今,四中校园焕然一新,一片生机盎然,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校长李永福"请人来看"--希望各方为四中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5.
总体来看,西方教师专业知识研究可以分为学科知识取向、教育教学知识取向、学科教学知识取向和实践性知识取向四种模式。学科知识取向模式和教育教学知识取向模式倾向于"显性知识",是教师入职的基本前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侧重于"默会知识",是标识教师职业特性的重要尺度,它们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共同决定了教师的专业身份。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的存在具有价值性,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生产者和延续者,教育要以人为本,去延续和传播人类的知识和价值,必然要与人的价值存在相联系。人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遗憾的是,在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确实在这方面存在着视角的盲区。他们只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所以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落实"德育为首",把"立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孔子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但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往往会忽视人的"德性",曲解了"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意思,简称"有钱就是老大"!"人之初,性本善",为何十几年的教育却让一些人偏离了"善"的方向,走向了"恶"的迷途,甚至是不归路。这是教育的缺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在家庭,  相似文献   

18.
自古语文教学崇尚"文道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其实仍可归类于"道"之教育,就当今社会发展来看,这是"道"之教育新的延续和扩展.  相似文献   

19.
<正>全世界犹太人口有两千万,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将近200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至今仅有8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且他们获奖的科研都不是在中国完成的。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来看,犹太文化与中华文化至少在注重家庭教育上是一致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更多的原因恐怕是教育方法与理念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落脚点是"学知识";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侧重点是"提问题"。表面上看是问题不同,实质上是理念差别。  相似文献   

20.
从最初"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三会"构想,到形成品牌效应,"成功教育"叫响全省乃至全国,再到承担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现代职业人培养的中等职校‘成功教育’实践研究",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着力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的新路径、新经验,助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走向新的成功,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