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人常说自己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但在西方人眼中,为世界带来深刻改变的中国发明其实只有两个:一是火药,二是马镫。火药使人类的战争态势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器为王的热兵器时代,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当来自中国、波斯和欧洲的娴熟技师们将中国火药、穆斯林喷火器和实用的欧洲铸钟技术融于一体的时候,他们制造出了大炮。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革新,催生出从手枪到导弹的巨大的现代武器库。而马镫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靴子",  相似文献   

2.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3.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4.
朱磊 《世界文化》2001,(4):10-11
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  相似文献   

5.
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业已初步开通。它的起点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共有三条主线穿越西南地区绵延逶迤的群山,而远达域外诸方。这些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亦是中西方文化交往最早的信道,它促成并实现了中西方最早的相互了解。于是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滇南文化、印度文化、西亚文化等多种文化亦藉兹互通,从而谱写了一曲中外、东西方宗教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华章。  相似文献   

6.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7.
<正> 商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是:华夏文明在本质上属于农业文明,中国只有商业文化而没有商业文明;而西方文化在本质  相似文献   

8.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正声名显赫的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称东亚系,即现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重镇""全美最早汉学系之一"。它之所以在建系之初即有足够的财力邀请顶级汉学家加盟,离不开一项神秘的教席资金——"丁龙汉学讲座教授"。那么丁龙是何许人?人们发现他竟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工。这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传奇,却是铁证如山般的史实:百余年前,华工丁龙将毕生积攒的血汗钱尽数捐献,一心创建汉学系,只为中国文明传播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1933年秋,东吴大学文学院一名学生在美国的《亚细亚》杂志上,读到赛珍珠的小说《二妇人》,感觉很动人。小说写了东西方两个妇女,一个保守,一个开放,完全是两种模样。这引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同年,他将小说译出,投寄天津大公报社《国闻周报》文艺栏。这...  相似文献   

11.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百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是,一个中国文化界无法放下的问题,再次焦迫地摆在面前:敦煌文物何时归? 敦煌藏经洞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悲剧性的。三万多件珍贵文物,流散到十多个国家。这是有史以来出土于一地的文物,经受最惨重的一次文化瓜分。 然而今天,对于敦煌文物的物归原主,我国文化界却依然忧心忡忡,并不乐观。不大相信当初把敦煌文物弄出中国的那些国家,眼下会回心转意,把束西送回来。这因为近三十年,他们对此的各种强辩与巧辩说得实在大多,这表明他们对敦煌文物的占有…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2010,(12):F0003-F0003
<正>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成功地融会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他不仅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且赢得了世界性的殊荣"等,不一而足,都道出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徐威 《世界文化》2013,(8):28-28,29
一V·S·奈保尔,著名英籍印度裔作家,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印度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定居英国,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奈保尔的作品多为描写印度、非洲等第三世界的人的生存状况,表现后殖民时代的世态人心。多元复合的文化背景,使其在东西方两大文化间徘徊,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遗产保护的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文化线路",将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在我国古代几大丝绸之路中,"南方丝绸之路"是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交通大动脉,具有无比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综合价值。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宣布中国将与陆上、海上丝路所涉及的国家向联合国共同申请将丝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尽快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名单。本文主要就南丝路的文化价值、申遗及其现实意义等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来到中国,纷纷建校,进行传教。宁波作为最早开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称为"宁波女塾"。有趣的是,这个中国第一所女校的创办者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位外国的基督教女传教士。她就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女传教士、被西方历史称为"宁波女巫"的爱尔德赛女士。向往到中国去爱尔德赛(Mary Ann Aldersey,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货币文化中,有两技流芳百世的奇葩。一枝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货币文化,它曾经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货币文化千余年;一枝是古希腊的货币文化,它是西方货币文化的发源地。从货币形制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钱币注重于文字,将书法美蕴藏于钱币的方圆之中;古希腊货币则以图案见长,神像、英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货币的主图案。两种货币文化,一个从东方向西方迈进,而另一个从西方向东方走来,最后,经过无数的磨难,这两种货币文化在中国新疆终于相遇了。相遇的结果是在100-220年时,在当时的于闯国出现了一种有着两种货币文化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一提起"清净禅林"四个字,我们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出来的场景,便是深山古刹一片宁静,沿着绝壁上的蜿蜒的小道,一个或几个僧人拾级而上,密林深处传来阵阵的钟声。然而,这一场景却不一定是中国才独有的。实际上,西方也有这么一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那便是"修士"。跟一般人对佛教的想象有所不同,佛教起初也没有遁入山林之中,在《金刚经》中,佛陀也是在城中乞食之后,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以“丝”得名。曾经,在这条古老荒凉的路上,各国商旅往来不绝,为中国带来琉璃、金银器等西域珍奇;而东方古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由此远销西方。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路早已荒废,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东西方联系更为密切,丝路上的货物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行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自秦陇入西域的主要通道,它东起兰州,途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而后出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全长16op多公里。这条宛如彩带这逦展向远方的丝绸古道有着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也造就了沿途迷人绚丽的文化。“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中从兰州到敦煌的这11op多公里在历史上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终于,我有了一个机会,从兰州出发驱车沿着这条古道西行赴敦煌参观采访,亲身领略到了“丝路文化”的灿烂与博大。从兰州发出,经过天祝藏族自治县,翻过乌鞘岭后便进入了河西大道。中午我们赶到了有西北第…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意识下发展中国文化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因而"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也随之破产了,世界文化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这就是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