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福克纳(1897—1962)凭借其独特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和深沉的伦理哲思闻名于世,其小说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意识、荒原意识、宗教情结,以及他对种族问题的独到见解更是成为其他作家效法学习的对象。福克纳的传记作者杰伊·帕里尼曾说:"福克纳影响了美国和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作家。20世纪南方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福克纳。"或许鲜有人知,这样一位独具风格的大文豪,也曾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坛,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以及辛克莱·刘易斯等小说大师并驾齐驱,成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在作品中,他不仅以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批来自美国南方的热血青年在美国现实社会的所见所闻,更以细腻多情、极富诗韵的语言展现了这些“追梦者”所经历的纷乱复杂的情感波澜。其短篇小说《美国序幕》就是这样一部以“迷惘”为情感底色,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双重情调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3.
王兰明 《世界文化》2009,(10):18-19
托马斯·沃尔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当时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齐名,可惜英年早逝。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沃尔夫的作品风格大多数较为感伤、迷惘,充满对时间的思考以及永恒的孤独情绪,但也有些作品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再现,富有生活情趣,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小说《我们严冬般的宿怨》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初,"一战"的硝烟依然弥漫着整个世界,而当时的巴黎却拥有着世界上最美的文艺时光,只因为世界上最有文艺细胞的人们都住在巴黎。"迷惘的一代"的文学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巴黎,他们挤在巴黎狭窄的街头散步,坐在那些散落各处的咖啡馆中聊天。  相似文献   

5.
刘伟 《世界文化》2012,(9):11-13
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最杰出的代表,可称得上美国小说创作这一片天空最耀眼的双星。长期以来,关于两人的比较层出不穷,到底谁优谁劣大家争论不休。当然海明威可以凭借诺贝尔文学奖占据上风,但在美国极具影响的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的榜单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2位,而海明威的两部上榜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则分列第45位和第74位,远远落后。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似之处颇多,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作品中创造的角色,还是生活中的本人,都体现了"迷惘"这两个字。两人年龄相仿,菲茨杰拉德只比海明威大3岁。  相似文献   

6.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长篇小说家,也以短篇小说见长。他是本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那简洁、洗练的文体广为其他作家所效法,他的那些以大无畏精神面对悲剧的故事为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反复阅读。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中的反继承叙事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出走者的形象。他们是文化弑父者,力图用自己的出走和反叛来完成对社会的启蒙。"出走一代"出走之后,普遍陷入迷惘之中,并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启蒙话语的核心是个人的独立,理性的成长,而"出走一代"无法从人性的深处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革命,构建独立完整的自我,完成自我启蒙。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欧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欧洲的浓厚兴趣驱使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前往欧洲,马克·吐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多次在欧洲旅行,甚至生命中六分之一的时间都选择在欧洲度过。同时,作为那个时代成功的游记作家,马克·吐温尽最大努力把旅行中所看到的一切付诸笔端,因而,他笔下的欧洲显得别有韵味。  相似文献   

9.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出现的"垮掉一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更是对美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运动。一般认为,"垮掉一代"有三个主要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然而对于谁是"垮掉一代"的首要核心人物的问题,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巴勒斯是"垮掉一代"主要成员中最为年长的一个,尽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作用     
正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中,音乐对社会的作用随处可见。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音乐,音乐似乎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然而,早期音乐未能一代一代流传或记录下来。因此,并没有正式记录的"史前"音乐。即使如此,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用骨头制成的笛子却可以证明史前音乐的存在。在近代的历史中,能够看到音乐对社会的明显影响。据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经受到音乐的帮助。当他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描述某部分章  相似文献   

11.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中期最杰出的南方女性作家之一,"二战"后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她的写作风格诙谐、怪诞,充满南方哥特恐怖、暴力韵味,富含宗教主题和意象,被称为"南方的文学先知",是与卡森麦卡勒斯、威廉福克纳等齐名的美国南方作家。她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十七年,仅著有两部长篇和31部短篇小说,但有七个短篇小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集》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奥康纳文集》被选入"美国文库",是"二战"后首位入选"美国文库"的美国女作家。  相似文献   

12.
杨泽 《世界文化》2010,(3):37-38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向来以一名小说家为人所知。他的畅销小说《在路上》以及影响广泛的“垮掉的一代”运动使他著称于世。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克鲁亚克反叛的嬉皮士形象总是首先映入脑海,而其“垮掉的一代”代言人的地位也不可动摇。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意识到他所创作的狂躁而又充满激情的散文式作品经常受到人们的评论、模仿和崇拜,而诗歌中富于节奏的乐句正隐藏于其中。  相似文献   

13.
王冠珠 《世界文化》2013,(7):28-28,29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女作家、散文家莉迪亚·戴维斯(Lydia Davis)成为了2013年国际布克奖得主。戴维斯1947年7月1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顿,是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前妻,以写作"超短篇"和微型小说成名,以形式创新闻名,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巨匠"、"一句话作家"、"难以归类的作家"。2005年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目前在美国奥尔巴尼大学担任文学创作课教授。曾获古根海姆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和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等。2007年更是凭借短篇小说集《困  相似文献   

14.
正"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政治上,当时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控制人们言行的麦卡锡主义盛行;经济上,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弊端和危机,人们在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下高强度运转,异化成社会的一个零件;文化上,美国文坛盛行经院派文学,推崇"去个性化"的诗学观,如艾略特所倡导的诗学思想。美国这一代青年的理想无从实现,便走向了另类叛逆反抗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以来,美国史学经历了从特纳边疆学说到西部历史研究、新西部历史研究以及当今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追寻这一学术脉络的生成与流变,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美国史学趋势的内在理路。然而我们习惯于以"后见之明"看待特纳边疆学说的深远影响,却忽视它提出之初的学术背景及其遭际。实际上这一新学说最初在低谷中发出,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回音,并逐渐汇聚成时代最强音。这正是本文"重返历史现场"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俄罗斯大叔。他以对小说体裁的成功颠覆和其鲜明的后现代性而享誉文坛。其小说也为后现代叙事理论提供了文本参考,并成为众多后现代文学的推崇对象。20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17.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双重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于192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以往很多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文章大都是围绕以男主人公杰克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或是海明威简洁明快的文风为主题,而女主人公勃莱特则较少有人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评论都是把她归为“魔女  相似文献   

18.
张旗 《大理文化》2003,(1):30-31
知道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当然是由于他的名篇<最后一课>,一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教材,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我读到他的另一名著<磨坊书简>,那是太偶然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密西西比州有一座小小的大学城——牛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大半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正如伦敦为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印度为另一位英国作家吉卜林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小小的大学城牛津养育了一代文豪福克纳,使他成为驰名世界的伟大作家。 1897年,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8岁时他在牛津上学,中学毕业后开始找零活干,曾在他祖父的银行里担任簿记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想投笔从戎,但由于身体瘦小羸弱,在美国参军不合格,便到加拿大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然而,在他尚未成为军官  相似文献   

20.
梅布尔·道奇·卢汉──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沙龙女主人长风在美国历史上,有过一位杰出的沙龙女主人,同时也一位作家,她与斯泰因、邓肯和李普曼①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在纽约和国外时,作为第一流沙龙的女主人,她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艺界和政界名人,她在自传中坦率地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