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面具     
正在多数社会里,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宗教仪式或祭礼被视为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也是生命跃动的时刻;从生命深处涌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在面具、木雕等"圣物"上表现出来——大洋洲岛民的面具大洋洲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人,是最能以面具来表现造型艺术的杰出创作者。这些面具源自极深的宗教观念,蕴含神与各种超自然之力量,并且扮演着宗教仪式的中心角色。  相似文献   

2.
面具与玫瑰     
肖雅 《世界文化》2009,(2):20-21
1911年,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创作小说《剧院魅影》。  相似文献   

3.
喜剧与面具     
陈钢 《华夏文化》2008,(3):43-44
在中外文学史上,喜剧总和面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第五章指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表意性质。在原始祭祀仪式中,面具是巫术的法器,造型的手段,神灵的象征,图腾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面具     
马碧静 《大理文化》2010,(10):26-31
一潇亚坐在地上,左手轻轻捏着一朵白嫩得惹人爱怜的茉莉花屁股,生怕它疼似的。右手穿针引线后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串在线上。线的一头,已吊着一大串素白馨香的花朵。  相似文献   

5.
解黎晴 《寻根》2011,(6):107-114
在丁玲早年就读的湖南女师白楼对岸,幽居于桃源县“绿萝晴画”盛景中兴修的渔父公园——一座经典的小青瓦覆盖的江南民居和合堂内,摆放着一张富丽堂皇的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拔步床”,系宋教仁之遗物。  相似文献   

6.
戴面具表演的“傩舞”、“傩戏”,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后演化为地方戏剧,如贵州安顺奇迹般流传至今的“地戏”。明初,朱元璋一举夺取云贵,为了长治久安,遂以安抚征剿并用,大量屯军屯田,令军队和百姓共同生活,形成以“屯堡”为中心的村落。  相似文献   

7.
面具文化是一种属于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迄今,无论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相似文献   

8.
正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俄罗斯大叔。他以对小说体裁的成功颠覆和其鲜明的后现代性而享誉文坛。其小说也为后现代叙事理论提供了文本参考,并成为众多后现代文学的推崇对象。20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9.
曾光 《世界文化》2008,(8):51-51
面具在地球上每一块大陆的文明中都曾出现过。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南部,绘制于公元前四千年的岩石画中已显示出人们使用面具的情景。时隔数千年的今天,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依然在使用着面具,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论是陈列在博物馆中作为艺术品向人们展示的面具,还是被锁在收藏家柜子中的面具,对于非洲人来说都早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仪式,没有佩带者,面具就不能显示出神灵所赋予它的魔力,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南京浦口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清理发掘时,在编号为M32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尊人面陶塑像。该人面像高9.8厘米,陶质,胎细质硬,外表光滑,空腔。人面像面部轮廓近似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鼻梁挺直,鼻翼肥大,鼻尖隆起,鼻孔线圆;耳轮宽厚;嘴巴张开,并变形呈梯形,后厚;下顿明显向外延伸呈梯形。人面像头戴冠,冠上浅刻纹饰,冠角正反两面均穿小孔,顶部楼空。这些小孔可能是当时用来插羽毛或茅草的,这样更能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该塑像是以6000…  相似文献   

11.
翻开法国弗罗泊尔教授编撰的词典,其中,有句引用诗人让·达迪厄笔下一个白痴的话做的词条解释:“啊:表示惊讶,要求一个解释或表示怀疑。例句:“您知道吗,是高乃依写了莫里哀的剧本。”  相似文献   

12.
正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常用笔名签署作品,有的企图掩盖真实身份,有的则是出于彰显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文化修养等不同考量。有学者考证,西方的笔名传统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印刷技术刚刚普及,有些作家不愿直署其名,就选择了这种折中的策略。作家使用笔名出版作品,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女作家中间。例如,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在尼日利亚第一大城市——老首都拉各斯,有一个被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称作“1004”的购物市场,这个规模不大的市场中却有很大一块面积成为艺术品、工艺品的交易场所,它像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大批热爱当地化艺术的各方游客。在此,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尼日利亚各地区的木雕、铜雕、纺  相似文献   

14.
陈佳 《华夏文化》2010,(3):42-44
<正> 满族面具源于萨满教遗存,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期。远古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受神灵支配,出于崇拜,他们模仿心目中的神灵形象制作出神灵面具,试图借助面具获得神灵的庇护。每个满族面具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神话([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这些神话依附于白山黑水的山川地貌,大都反映了满族民俗文化的艺术特征,具有珍贵的原生态研究价值。一、满族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傩文化的的历史命运就是面具文化的历史命运.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从早期的历史宠儿、中期的"弄潮儿",再到近现代的"弃儿".改革开放以来,面具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照,又成为当代的"幸运儿".30多年来,这个"幸运儿",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两套集成的编写工作;加快了傩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步伐;与傩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活动得到恢复,业余表演团体逐步建立,面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得到延续;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采集和收藏各地遗存的面具,并向广大观众展示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风采;通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一批与面具文化相关的傩戏、傩舞、傩祭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地区(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13年盛夏时节,一个名为《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的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隆重开幕。国博馆长吕章申、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谢金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法国驻华大使白林、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长斯特凡·马丁、藏品部主任伊夫·勒福尔,  相似文献   

17.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傅斯年"时代是一个甚麽东西?"真是一句很难回答的话。想解决这个答案,不免牵动了许多方面,从形上学的见解,到常识。现在姑且以我这不曾学问的见识──因为我不曾学过社会学──下个解说,权当为这篇文章而作的设想罢了。一个民族,或一团互相接触而...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钱光培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环境,迫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能在不断处理它与传统文化及它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中进行.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近二百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借助...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是中国上古史上少数几个创世纪的先祖之一。在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黄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五帝时代",由于"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后裔,俱出于黄帝血缘谱系,这也意味着黄帝同时开启了华夏民族抟铸与形成的时代。降至两千年后,黄帝又被抬出来,使其参与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辨识与认同工程。1902年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3年刘师培提出了黄帝纪年说,随后短短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大自然的天然鸿沟,不管是河流还是高山,大海还是冰川,人类学会了架设桥梁。而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当思想体系出现鸿沟时,思想家们也总是千方百计架设桥梁,以便思想能从一端顺利地进入另一端,从而使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没有沟壑,原本一马平川,架桥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