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4,(2):214-214
我与之往来比较多的师友,很多都在北大。而在这些师友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又自不同。我和他们相识、订交,快四十年了。他们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经常能从他们那裹受到教益。而且有情感的牵挂,做梦也会梦到他们。  相似文献   

2.
正一我相信缘分。我与台湾著名学者金荣华先生,中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他在那头,我在这头。上帝安排我们成了同道。论年岁,我徒长他三岁,自然是兄长;论学问,他比我优秀得多,不能相提并论,故我一直称他为先生。我与金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亦师亦友。人的一生中,有些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我与金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时隔30年,至今还清晰地铭记在心。那是1986年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应中  相似文献   

3.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1,(1):189-191
1942年夏,我负笈京华,就读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始列陈垣先生门墙。陈垣先生为史学大家,时皆尊称援庵先生。入学后,历年得聆援庵师亲授《中国史学名著评论》、《佛教史籍概论》及《史源学实习》诸课程,获益滋多,为我一生从事学术工作奠定初基。援庵师著述闳富,所著《元也里可温教考》、  相似文献   

4.
<正>个子不高但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却谦恭自持,名冠三楚然礼贤下士,这就是我心中的张正明先生。张先生是1980年冬来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因为同在一个研究领域,我们很快就认识了,也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挚交。在我离开湖北前的十年间,我们共同耕耘在楚史楚文化的园地上,也共同跋涉在三楚大地的山山水水间。我手头一直珍藏着一张老照片,还把它收入到我即将出版的一本文集里,那就是我和正明先生在湖南  相似文献   

5.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6.
刘绍良 《大理文化》2011,(10):40-43
一湾碧水横在眼前,南不见头,北不见尾。见水,我就想跳。跳入水中的那一瞬间,我看见我的影子在天空中飞翔,那姿势很美,像一只鹰。因为小湾电站的缘故,漾江水漫了上来,漫过了曾经的沙滩,曾经的高岗,曾经的田野,以及曾经的岁月。  相似文献   

7.
衫、整天捧读古书的古怪“才子”,心甚怪之,恨不得一见。有一天早晨打开电视一看,央视一套“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谈。我想,他肯定就是那位被人称为“长衫先生、国学隐士”的李里先生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总算有机会一睹这位“  相似文献   

8.
读罢《名匾沉浮录》一,不禁感慨万千。二十五年前,我在连城与谢桂犀先生相识,那时,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只因爱好学,常向谢先生请教。谢先生读的书多,有识有见,字造诣也很高。最重要的是,他性情谦和,温尔雅,待人坦诚而热忱。对我这个毛头少年,亦礼数有加,  相似文献   

9.
我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习时的指导老师名叫约然·索尔本。那时的他约五十五六岁,个子不高,瘦瘦的,不修边幅,总爱穿一件羊毛衫。瑞典冬天时间长,春、秋天特别短,而夏天整个漫长的暑假我都见不到他。因此,在我印象中,他那件羊毛衫总是不离身。  相似文献   

10.
张大于先生什派破墨,翘楚画坛,系公认的艺术大师,海峡均出部为他建有纪念馆。有缘有幸,找曾计四川;内江张人于纪念馆首任馆K,自然了解冗牛的生命旅程。先生生了内江,游踪几乎遍及业、欧。北美,晚年牛命之舟泊于台湾,那是他生命驿站中的最后一站。这一站,充满神秘和诱惑,就象一轮美丽而辉煌的落l,I。拜谒台湾张大千先生纪念馆,敦使海峡两岸两馆亲情通艺的夙愿,常常叩人着我的。卜扉,台湾《小央日报》邀请参加“百年来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我终}有丁烊谒它的机缘!台湾张大于先生纪念馆位十台北市外双溪至开路一:段342苍2…  相似文献   

11.
姜德明 《寻根》2001,(3):107-108
知道沈从先生战后回到北平,曾经主编过一种艺刊物《现代录》,寻访多年,终未得见,我早就不存奢想了。没想到最后还是让我在旧书肆发现,欣喜之情,不尽言表。  相似文献   

12.
重在活着     
一天下午,去拜访一位文友,进屋,在他书房的写字台边坐下后,忽见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一篇从报纸上剪下来,标题为<宁愿>的文章.趁他去给我泡茶的当儿,我读着那篇短文,还没读完,文友的一杯热茶已递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13.
和卓玛是在网上认识的。一天,一个叫卓玛的QQ号,要加入到我的QQ好友里来。卓玛,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名字。我立刻想到的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清澈而秀丽的景色。可是,那又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颐先生爲了編纂一部工具書,與作者父女通信59封。《甲骨文通檢》系列自1983年至1999年,15年時間完成了五部分册這些信不僅见證了那個峙代學者的理想與堅守,以及編書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深深懷念那個逝去的歲月,那些人的真誠情懷,  相似文献   

15.
难忘的索伊斯博士李桂媛编译美术教师曾说他不会画,出版社曾说他不会写,但是,他那趣味盎然的书却使千百万儿童爱上了字词。“去见一见索伊斯博士如何?”我的父亲问道,“我要送他去机场。”“你是说那个真正的索伊斯博士吗?”我问道,心在猛烈地跳着。我父亲是兰登书...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认为,伏羲是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回溯古代社会,因而从理性上推演出来的一个古代社会的渔猎阶段。我赞同这个观点,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问题的一个前提。宗璞先生概括他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见解说,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有选择的积累”是个很好的表述。它是一种文化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表示研究文化要重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否定传统,不能忽视根基和由来。同时要向前走,把传统中的优良材料选取出来,加在一起,给以概括,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把文化推向前进。我也赞同这个见解,以它作为我议论伏羲文化的另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7.
敬佩那棵树     
我对那株树的敬佩,缘自不久前的一次登山. 那天,友人相邀,于是兴味盎然一游剑川满贤林.晨雨刚霁,朝阳新生,顺着浓荫匝地的幽径一路行来.我们边登山,边观赏那些形态各异的石雕狮子,很是惬意.正行间,忽见一处刀劈般的险峰下耸立着一株非常笔直高大的柏树一那树身之直,用"笔立"形容再恰当不过;树干之高,几乎要与它背后的山峰比肩相齐."刺破青天锷未残",我脑海中立时跳出伟人与诗人毛泽东<十六字令>中的一句词来.  相似文献   

18.
“摇来摇去先生”韦理编译真没想到,我那座漂亮的挂钟会使全镇的人都嘲笑我。有一天,两个陌生人来到我的饭店。我对他们表示欢迎,并立即推荐在我这里能吃到的所有好菜。那两个人点了菜开始大吃起来,我在一边计算着他们的饭钱,数目不小。可是,他们刚刚吃饱喝足就大吵...  相似文献   

19.
我现在还能记得她——一位身穿蓝色服装的小巧女人,赤脚坐在航行在南海的一艘商船的后舱顶上。她那斜戴得很漂亮的巴拿马帽衬托着一张美丽非凡的脸。她一手握一枝银白色大左轮枪,百发百中地射击着被兴高采烈的水手们捉住后拖上船尾的那些鲨鱼。最近布思·塔金顿写信告诉我:“我有一次和她一起走过印地安纳波利斯市克莱浦饭店的门厅。当我把她送上电梯后,饭店香烟售货台的业主兴奋地走过来对我说;‘请问,塔金顿先生,我的天,她是谁?’可见,她有大人物的风度。”她确  相似文献   

20.
郭齊勇 《中国文化》2023,(1):310-313
<正>2023年元月12日,馮先生辭世,享年八十有一。之前獲悉馮先生病情轉好,我與朋友們暗自慶幸他已闖過這一關,還想再聚一次。聽到馮先生離去的噩耗,我很悲痛。次日到珞珈山上我校傳統文化硏究中心設置的靈堂吊唁先生,我的心情難以言表……馮先生對我而言,亦師亦友。可以說,他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一位好兄長。我們相知、相交、共事幾十年,相互間有着深度的默契,可謂“半生人間半生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