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其代表著作.本文试根据《孟子》原文解读孟子“命”的内涵,分析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及对道德自主性的强调,从而阐述孟子对命运与自主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一,孟子认为“命”的主要性质与特点是“命”的限制性、“命”的不可知性和“命”的外在性.第二,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强调不应让道德实践受到命限的影响,应当重视自身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孟子认为不可改变不可预测之命与人的自主性是分立的两个部分,即“求在外”与“求在我”;君子能够将“命”之限制作为彰显内在德性的一个契机,即君子能够“见命知义”,彰显一种承担精神.  相似文献   

2.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摘自高一语文课本《孟子二章》。孟子可谓孔子之后的“亚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其弟子编著的《孟子》而流芳百世。记得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其中的情节让我感受颇深:两个小孩以一个太阳远近的问题难倒了大圣人孔子。如今我真想穿越时空问孟子,鱼和熊掌恶乎不可兼得?在学生的眼中,学习成绩好就是“鱼”,当好班干部就是“熊掌”,但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是,往往吃了“鱼”,就会对“熊掌”置之不理,吃了“熊掌”,“鱼”就会溜掉很难抓回来…  相似文献   

4.
性本非善——孟子性善论析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以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富贵不可淫,贫贱不可移,威武不可屈"的士大夫精神享誉中国2000多年.但从现代心理学和公认的价值观角度看,孟子的性善学说是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宋明以来)虚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严重阻碍我国100多年前已开始而目前尚未完成的民族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孟子“志气观”所修养的精神境界蕴含的“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对新时代培养中国青年的志气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理解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深入探析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汲取并发扬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进一步引申为尚民族复兴之志、养理想信念之气和集青年奋斗之行三个层面。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践行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之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此章选自《孟子·告子》上篇,其文“卒章显志”,其要旨应如宋朝朱熹所说的:“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家于斯焉。”今天我们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的普遍意义和局限性。细品全文,孟子是按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孟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模因,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孟子》英译的研究,可以再现中国儒家文化模因在异质文化中复制与传播的路径。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与赵甄陶《孟子》英译的两个不同译本,揭示《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所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以《孟子》中文化模因“仁”“义”“孝”“气”为例,结合海利根提出的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性,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的一次对话。梁惠王白以为关心百姓,然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加多,梁惠王请教孟子这是为什么。孟子以打仗败走为喻,问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曰:“不可。”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郭锡良、李玲瑾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这句话译成“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杨伯峻的  相似文献   

9.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2013,(7):41-42
“自暴自弃”语出《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这里的“自暴自弃”指的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困难,选择放弃学习、与人交往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2.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文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庄子及后来很多文人论述形成并发展了“养气”说。在古代,“养气”说对古典诗歌及诗人的修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是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实践价值。对于指导艺术家自身建设,阐释艺术内部规律,塑造理想人格、弘扬刚健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考察孟子人性论的内涵,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对现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是孟子对“生民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孟子的这种历史观看作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其实,在孟子“一治一乱”概括背后,还有孟子对战国以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乃至道德状况等所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思索,有对以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分析。孟子的治乱史观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内在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理论所独创的一套自成系统的历史观体系,其中固不免囿限.但合理的成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孟子是从“性善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最早将人的精神品质作为人格美的内容的,从而拓宽了审美对象的外延,孟子的“养气”说则为人格美的实现提供了具体途径。认为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揭示的美感共同性与审美活动的社会性问题,则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审美观。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审美意识见解,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论,也为后世美学添加了新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千百年来,他的“为民请命”的高尚执著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然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孟子所处时代大相径庭,要新一代青年理解孟子还是有困难的,但是,尽管孟子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仍然要努力不使他的精神失传。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大都在《孟子》中记录着。因此,我们教师要借助高三…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常常以西方的民主思想来理解孟子的王道主义。实际上,孟子的王道主义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这种“理想化的君本论”作为“理想政治”始终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巨大的张力,从而对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